【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374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4-03-27     编辑:新媒体

1.《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成均,为五帝之学。”“成均”指的是(    )

A.实施乐教之地

B.实施礼仪教育之地

C.实施道德教育之地

D.实施数学教育之地

1.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教育。《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据说所引之说出自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宋王应麟《玉海》也称:"《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现存的《春秋繁露》因是残缺的本子,已无这段文字,无从了解董伸舒是以什么为根据的。关于成均,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它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教育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下列选项中,关于学校文化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C.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D.学校文化是一种共性的文化

2.D【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文化的特点,学校文化的特点包括:(1)学校文化是一种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休的无形的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性文化;(3)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4)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D项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为正确选项。A、B、C三项:均属于学校文化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3.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体现了教师劳动价值的(    )

A.滞后性

B.长期性

C.隐蔽性

D.复杂性

3.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价值具有隐蔽性,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劳动的价值,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而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及时显露出来。C项正确。A、B两项: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滞后性。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长期性和滞后性的体现。题干描述并没体现长期性和滞后性。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故正确答案为C。

4.贯穿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一书始终的指导性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教育性教学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4.D【解析】本题考查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首先是指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其次是指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    )认为,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实际指导,目的是造就完整的生物——社会中完整的个性。其主张一切教育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吸收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和创造。

A.拉伊

B.梅伊曼

C.杜威

D.斯宾塞

5.A【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教育学的观点。拉伊认为实验教育学既是新教育学和科学的教育学,也是完整的教育学和一般的教育学,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实际指导,目的是造就完整的生物—社会中完整的个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每个活动单元都有三个过程:刺激—联想—反应,或印象—同化—表现,或观察—“心智”的消化(理解)—呈现。他主张一切教育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吸收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和创造。故本题答案为A。

6.认为知识结构可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呈现的是(    )的教学观。

A.罗杰斯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托尔曼

6.B【解析】本题考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须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图像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B项正确。A项: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提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奥苏贝尔主张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托尔曼提出了潜伏学习,潜伏学习是指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潜伏学习在无奖赏时是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7.下列关于德育规律的相关内容不正确的是(    )

A.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B.道德认识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D.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7.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B项说法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A项: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A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C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D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8.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激发品德发展动机

C.陶冶品德情感

D.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8.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培养人的品德知、情、意、行的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激发品德发展动机的前提下,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品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但应该明确,无论是培养人的品德知、情、意、行的哪一个因素,都应激发品德发展动机,因此,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因此,人的心理(    )

A.从内容上来说是主观的

B.从形式上来说是主观的

C.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都是主观的

D.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是主观的

9.B【解析】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10.关于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B.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C.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D.想象中的幻想和理想交叉进行

10.D【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想象的发展。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包括:(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故ABC三项说法正确,本题为选非题,因此,答案选D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