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当小芳得知小王是名会计师时,立刻断定小王是个聪明伶俐、细心认真的人,顿时对他好感倍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马太效应
D.刻板效应
1.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知觉偏差。社会刻板印象(刻板效应)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题干中小芳因为小王是会计师,就认为小王是个聪明伶俐、细心认真的人,是将会计师的群体特征归属到小王个人,这属于刻板效应。故本题选D。
2.某英语老师认为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英语学得更好,因此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即使语文成绩一高一低的两个学生在一次英语考试中考得了同样的好成绩,该老师也会认为语文成绩高的学生学得好,而语文成绩低的学生则是因为运气好才取得好成绩。则该英语老师的行为符合( )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效应
D.暗示效应
2.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知觉偏差。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行为会导致学生成为教师期望他所成为的那种人。题干所述是刻板印象的典型事例。故本题选B。
3.学生小红因为刘老师在一次历史课上严厉地批评他而讨厌上刘老师的课,这主要体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 )(常考)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型效应
3.A【解析】本题考查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其他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小红因为老师的一次批评而讨厌这个老师的课,体现的就是晕轮效应。定型效应又称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故D选项排除。故本题选A。
4.作为老师,平日里的着装应该得体美观,因为学生如果遇到的是一位蓬头垢面、满身烟味的老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猜测这位老师可能脾气不好,甚至会质疑他的教学态度和能力。这体现的心理学效应是( )
A.木桶效应
B.定势效应
C.晕轮效应
D.类化效应
4.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如学生认为外表有魅力的老师教学能力强。题干中学生认为一位蓬头垢面、满身烟味的老师脾气不好,甚至会质疑他的教学态度和能力,这体现的是晕轮效应。故答案选C。
5.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往往一上课就把最重要的概念放在开头,并在课堂将要结束时加以总结,这是分别利用了记忆的( )和( )
A.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B.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C.霍桑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D.皮格马利翁效应,霍桑效应
5.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遗忘的因素。系列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先学的和后学的容易回忆,中间的较难回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字词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所以本题选B。
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的心理效应是( )
A.期望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6.D【解析】本题考查心理效应。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题干中“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要时常复习;“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已学的知识,获得新的领悟。二者均强调通过巩固、复习以获得新的理解的作用,,体现了近因效应。故本题答案为D项。
7.某班不久前更换的语文老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该班的第一堂课讲得不太好,此后该班学生在上这位老师的课时,都认为老师讲得不好,尽管一段时间下来这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这种现象称为( )
A.社会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7.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题干中该班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印象主要受最初获得的信息(第一堂课上课情况)影响,符合定义,本题选择C项。
8.某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这种社会知觉偏差属于(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投射效应
D.近因效应
8.C【解析】本题考查题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干所述是投射效应的含义。故本题选C。
9.学生小姜经常与班级同学发生冲突,大家都不愿意与其亲近。为此班主任为其制定了一个月学习习惯养成目标,第一周“不随意发脾气”,第二周“倾听别人说话”,第三周“学会换位思考”,第四周“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小姜在一点点的改变中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该班主任利用的心理学效应是( )
A.折扣效应
B.滚雪球效应
C.得寸进尺效应
D.涟漪效应
9.C【解析】本题考察心理学效应。涟漪效应是在描述一个事物造成的影响渐渐扩散的情形,类似物体掉到水面上,所产生的涟漪渐渐扩大的情形。得寸进尺效应又叫“登门槛效应”,指让别人先接受较小要求,然后再提出目的指向比较大的要求,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态度或行为改变方法。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常常将教育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一系列细小目标的实现,最后达到较大的教育目标。题干中班主任为了小姜制定的计划是将一个月的目标细化为四周的小目标以达到教育目标。故选项C正确。折扣效应指的是在价格上给消费者适当的优惠,从而使消费者再次消费。滚雪球效应指的是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只要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这就是滚雪球效应。
10.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教育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哪种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D【解析】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题干中,教师将教育目标分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让学生逐层次的完成,体现的是登门槛效应。
11.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在心理上称为( )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马太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
11.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教师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2)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马太效应来自《圣经·新约》一则寓言,“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某种特征,就会对他的其他的特征做相似判断。(4)投射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具有某种特性,因而推断他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心理现象。题干所述为马太效应的概念,故本题B项正确。
12.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成为教师期望效应也叫( )
A.皮革马利翁效应
B.晕轮效应
C.多米诺骨牌效应
D.蝴蝶效应
12.A【解析】本题考查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将自己的期望或明或暗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老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故本题为A项。
13.下列心理效应中,属于正面鼓励,会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的是( )
A.罗森塔尔效应
B.霍桑效应
C.巴纳姆效应
D.瓦拉赫效应
13.A【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效应的有关知识。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体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巴纳姆效应是指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瓦拉赫效应是指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根据这四种效应的内涵可知,属于正面鼓励,会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的是罗森塔尔效应。故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4.人们对于自发的具有很大兴趣的学习任务,外部的物质奖励往往会降低学个体的内在学习动机,这类现象属于( )
A.罗森塔尔效应
B.期望效应
C.德西效应
D.蔡戈尼克效应
14.C【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效应。德西效应强调用外部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故与题干描述相符,答案选C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1927年,有一位心理学家发现了这样--种记忆现象:让一些人连续去做22种小的工作,其中有些工作让被试者一次去完成,而另有一些工作则让被试者中途停止,接着去做其他的工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种工作被一半被试者所完成,被另一半被试者所中止。每一被试者完成一次实验后,立即被要求回忆刚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很有趣:绝大多数被试者首先回忆起来的不是那些一-次性完成的工作名称,而是那些中途终止而未完成的工作名称,并且在同忆这些名称时既快且多。这种记忆现象以它的发现者命名,称之为“蔡戈尼克效应”。
15.对评价对象的教育看法和态度影响对评价对象作出正确判断,这种心理现象的效应称为(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成见效应
D.宽大效应
15.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知觉偏差。A选项,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故排除。B选项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故排除。D选项宽大效应,宽大效应:一般说来,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故排除D。C选项成见效应,晕轮效应的作用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或成见效应。是指当对他人的核心品质形成了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的知觉。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