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227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6     编辑:新媒体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格成熟的标志是( )
A.情感的成熟
B.自我意识的完善
C.行为的合理性
D.性格的健全
1.B【解析】本题考查人格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学生人格健全、完善的保障。人格辅导主要是自我意识方面的辅导。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人格成熟的标志,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悦纳自我。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独立、自制、果断、持之以恒等都属于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2.B【解析】本题考查性格的特征。性格的特征包括: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态度特征。其中,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它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题干中,独立、自制、果断、持之以恒等性格特点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B项正确。A项: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持续一生的过程,其中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是( )
A.本能
B.文化和社会因素
C.塑造强化
D.生物遗传因素
3.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其中文化和社会因素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所使用的概念体系,人本主义理论是其中重要一派。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本主义所持观点的是( )
A.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B.处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经历了同样的事件,确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观点,这些人格的差异都是由于建构世界的方式不同
C.在心理学的意义上,人的历程是由他预期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
D.人的身心组织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
4.A【解析】本题考查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罗杰斯的理论是以个体的自我为核心展开的,因此被称为自我论。所谓自我或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经验中一切有关自己的知觉、认识和感受。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己与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种互动中,个体从自己的感受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与从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往往不完全一致,罗杰斯将个体接受的他人观念称为价值条件,即个体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所必须满足的条件。A项正确。B、C两项: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认为,处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审的行为,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观点,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也不同,这些人格的差异都是由于不同的人建构世界的方式不同。个人在创立自己的建构系统时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建构,但已经确立的建构就会成为个人预期事件的方式,从而决定个人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弗洛伊德深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启发,将人的身心组织也看成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5.D【解析】本题考查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6.小起平时沉溺于网络游戏,到期末考试时成绩不好,他将结果归因于考试题目太难,这是心理防御方式中的( )
A.文饰
B.投射
C.代偿
D.升华
6.A【解析】本题考查自我防御功能。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合理化有三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三是“推诿”,即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推卸责任、减轻内疚。三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的表现。题干中,学生将考试成绩不好归因于考试题目太难,这体现了文饰作用中的推诿。A项正确。B项: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投射于客观或别人。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代偿又称为补偿,分为消极性补偿和积极性补偿,是指个体因身心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以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升华是指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7.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中利他行为的核心是( )
A.成人的榜样
B.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
C.掌握利他的知识
D.掌握利他的技能
7.B【解析】本题考查儿童亲社会态度。小学儿童亲社会态度是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他的社会态度。由亲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成人的榜样作用,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以及掌握利他的知识和技能等。其中,利他行为的核心应是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8.学生小江经常与班里同学发生冲突,大家都不愿意与其亲近。为此,班主任为其制定了一个月好习惯养成目标。第一周不随意发脾气,第二周倾听别人说话,第三周学会换位思考,第四周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在这一点点的改变中,小江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该班主任利用的心理学效应是( )
A.涟漪效应
B.得寸进尺效应
C.折扣效应
D.滚雪球效应
8.B【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效应。得寸进尺效应又称“登门槛技术”,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多的要求。题干中老师给小江制定的目标是层层递进,而小江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中,逐渐被大家接受,体现的就是得寸进尺效应。B项正确。A项:涟漪效应是在描述一个事物造成的影响渐渐扩散的情形,类似物体掉到水面上,所产生的涟漪渐渐扩大的情形。题干强调的是层层递进,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折扣效应属于消费者跟风购买打折商品时的心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题干强调的是层层递进,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滚雪球效应是指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题干强调的是层层递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小言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次妈妈不给他买玩具,他就躺在商场的地上打滚,不肯起来,他采用的是哪种防御机制? ( )
A.压抑
B.否认
C.退行
D.投射
9.C【解析】本题考查心理防御机制。退行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题干中“四年级的小言在妈妈不给买玩具时躺在地上打滚”是一种退回到幼稚行为的表现。C项正确。A项: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否认是指对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以此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这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0.我们常常以为陕西人勤劳诚实,东北人幽默、乐于助人,这属于图式分类中的( )
A.个人图式
B.客观图式
C.团体图式
D.自我图式
10.C【解析】本题考查图式。图式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和剧本。其中团体图式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C项正确。A项:个人图式是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主席就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折不挠等。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自我图式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二、多项选择题

1.家长创造一个和睦、友善、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同时采用暗示等方法引导孩子去体会和理解家长的意图,再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上述过程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有( )
A.独立探索法
B.情感陶冶法
C.以身示教法
D.启发升华法
E.心灵沟通法
1.BCE【解析】本题考查家庭教育的方法。(1)以身示教法。这是指父母用自己的行为长期影响孩子的方法,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2)独立探索法。这是指以孩子自己独立实践、探索为主的教育方法。(3)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的重要方法。(4)启发升华法,要求家长在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和综合,使这些知识相互融通,促进孩子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丰富。(5)情感陶冶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心和理解要比其他任何技巧、理论和科学方法都重要。情感陶冶法的运用,是每个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必备手段。情感的陶冶,体现在对孩子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一切过程中。要让父母热爱子女的亲情,熔铸于每时每刻,让孩子处处感受到父母的关怀、父母的要求和父母的期望。(6)心灵沟通法。心灵沟通法包括父母对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场合中,所做的各种不同行为的态度。父母与孩子沟通,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暗示,达到父母与孩子的共识;也可以通过指点,达到孩子对父母意图的体会和理解;还可以通过父母的示范,为孩子树立榜样。因此,B、C、E三项正确。A、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CE。

2.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期,养成亲社会的行为至关重要,下列行为中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有( )
A.小明扶老奶奶过马路
B.小丽利用周末去福利院做义工
C.小红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
D.王老师常年坚持无偿献血
2.ABCD【解析】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帮助、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和同情等行为。亲社会行为分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助人行为特指以他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回报性行为和补偿性行为。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奖励和回报的亲社会行为。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3.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社会认知、教育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采取的教育策略包括( )
A.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B.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C.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
D.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
3.ABCD【解析】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的指向对象,即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教师应该注意:(1)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2)强化学生的责任心;(3)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4)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三、判断题

1.小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体不相称的幼稚行为,这种挫折反应称为逃避。( )
A.正确
B.错误
1.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退行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逃避是指个人不敢面对自己预感的挫折情境时,而逃到较为安全的地方,甚至逃避到幻想世界或者疾病里。因此,小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体不相称的幼稚行为,这种挫折反应属于退行,而不是逃避。故题干表述错误。

2.小利看到好朋友小丁赚了很多钱,于是在小丁面前显示出自命清高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这体现了社会态度的自我防御功能。( )
A.正确
B.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自我防御功能。态度具有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偏见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帮助人们从挫折中保护自己。偏见的态度通过歪曲或否认现实来否认和回避意识自己的不适当、不道德、失败、弱点等。比如,极少数学者文人在面对富庶的商人时会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如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这些学者文人很有可能表现出恃才傲物、自命清高或鄙视那些为富不仁的行为。这在变态心理学中又被称为反向作用。故表述正确。

3.没有老师的自习课上,大部分学生表现得自由散漫,甚至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在说话、搞小动作,这是去个性化现象。( )
A.正确
B.错误
3.A【解析】本题考查去个性化心理。去个性化指的是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在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由于群体的推动作用,使得个体能在群体中做独处时自己不敢做的事。题干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得自由散漫时,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在说话、搞小动作,这是去个性化现象。故表述正确。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