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学生测验中,衡量测验结果稳定性和可靠性,即这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分数稳定,一致程度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测验的质量指标。教学评价测验的质量指标有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信度是表明评价工具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主要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题干中,衡量测验结果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分数稳定,一致程度的指标对应的是信度。A项正确。B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一次测验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能准确地测量所要测量的东西。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难度指测验的难易程度。在教学测量中,通常用答对或通过测验的人数比例作为难度值。难度值(P)=答对人数(R)/被试总人数(N)×100%。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一般来说,难度值在0.5最佳。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不同水平的被试者并加以区分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李老师在讲完第三单元后,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内容,及时进行单元总结复习,使学生们在头脑中对本部分内容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李老师组织的复习属于( )
A.学期开始的复习
B.阶段性复习
C.经常性复习
D.期末复习
2.B【解析】本题考查复习法。复习法是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以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重点、克服难点。根据时间安排,复习有以下几种类型:学期始复习、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总结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又称课题复习或单元复习。即在学完某一课题或单元后进行的概括性复习。目的是加深理解和记忆,弥补本阶段掌握知识技能上的缺陷。题干中,李老师进行单元总结复习属于阶段性复习。B项正确。A项:学期始复习,即新学期开始时复习前学期或前学年已学教材中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与本学期新知识有关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巩固已学知识,为在新学期顺利学习做好铺垫。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经常性复习,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复习。它往往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密切配合,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期末复习属于总结性复习,总结性复习是在学期、学年结束或毕业前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复习。它在经常性复习和阶段性复习的基础上,再一次复习全部课程中最基本的内容,使知识技能系统综合、强化巩固,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总结性复习通常与考试相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上课伊始,于老师展示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影响范围图,并给学生播放了几则核泄漏影响范围的新闻材料,然后向学生展开提问。这种情境教学的核心是( )
A.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B.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C.激发学生的情感
D.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C【解析】本题考查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这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其创造力。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他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是必然的、固有的,而是由学生对新的任务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状态和教学质量三个变量决定的。因此他提出了( )
A.规范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合作学习
4.C【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模式是指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旨在使学习材料为每个学生所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他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是必然的、固有的,而是由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即教学适合学生的程度)三个变量决定的。通过调整这些变量,实施掌握学习策略,就可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C项正确。A项:规范学习指的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和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有指导的发现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为( )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制
5.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它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D项正确。A项:个别教学是指学校的学生集中于一室,教师轮流传唤每位学生,分别向每位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即教师一个一个轮流地教学生。个别教学制是我国最古老的教学组织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现场教学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6.初中生小郭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英语水平较高,因此,他常常对新来的英语教师严老师表现出不屑,还提出很多刁钻的问题。对此,严老师应( )
A.建议小郭不必上英语课
B.对小郭进行批评教育
C.主动了解小郭的学习兴趣
D.无视小郭的无礼言行
6.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主动了解学生,有利于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题干中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之前的学习方式与现在存在差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C项正确。A项: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是错误做法。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7.怀疑精神是探究学习的精神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探究型教学中,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 )
A.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
B.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超越书本和教师
C.自觉求知,乐于探索,穷根究底
D.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
7.A【解析】本题考查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在教育中,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8.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与现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 )
A.平行关系
B.前后关系
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D.因果关系
8.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在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外活动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特长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C项正确。A、B、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9.C【解析】本题考查对于课程理论的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也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和“课程评价之父”。C项正确。A项: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B、D两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0.设计课程表,是一项基本的教育过程,下列不属于课程表设计原则的是( )
A.顺序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生理适宜原则
10.A【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表安排遵循的原则。一个好课程表,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1)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2)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3)生理适宜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因此,顺序性原则不属于课程表安排遵循的原则。A项不属于课程表设计的原则,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为正确选项。B、C、D三项:均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课程,下列观点表达正确的是( )
A.义务教育阶段每学年教学时间39周
B.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参考依据
C.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参照使用境外教材
D.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类别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ABD【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义务教育的课程类别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教学时间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每学年为39周。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A、B、D三项正确。C项: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准使用境外教材。表述错误,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D。
2.数学江老师拟采用演示法开展教学,他应该注重的问题包括( )
A.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B.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C.演示时让更多的学生操作
D.事后及时进行总结
2.AB【解析】本题考查演示法要求。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包括:(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讲究演示的方法。(3)适时地展示直观教具。因此,A、B两项正确。C、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
3.故错教学法,又称挫折教学法,是中小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下列情况中,可尝试故错教学法的有( )
A.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的时候
B.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
C.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
D.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的时候
3.ABCD【解析】本题考查故错教学法。故错教学法又称挫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下列五种情况可尝试故错教学法:(1)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的时候,(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3)需要比较分辨的时候;(4)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5)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的时候。因此,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三、判断题
1.评价的目标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是目标评价模式。( )
A.正确
B.错误
1.B【解析】本题考查CIPP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斯塔弗尔比姆,其基本环节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是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故表述错误。
2.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
A.正确
B.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教育原则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对应。故表述正确。
3.老师运用语言传授为主讲授知识,运用最多的是谈话法。( )
A.正确
B.错误
3.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不具有普适性。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因此,老师运用语言传授为主讲授知识时,运用最多的是讲授法。故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