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者心理的良性发展,这体现了心理学研究中要遵从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都应遵从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C项正确。A项: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自组织性方面。其中,就整体性而言,我们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面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依存、彼此紧密联系,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因此,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必须从研究心理现象的各种因素、各个过程、各种状态、各种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整合机制中去揭示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和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A项正确。B、C、D三项:互动过程、思考过程、管理过程均不属于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 )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前门”,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最普遍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测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观察法
3.D【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是掌握原始资料的必要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开路,因此,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D项正确。A项: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个案法是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研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和心理学分离时期,下列( )心理学流派占主导地位。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4.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920-1960年这一时期心理学家进入实验室从事学习过程与学习实质的研究,没有关注教育实践。教育学家没有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教育实践。20世纪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派别,这些理论与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路线相分离,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庞杂,但核心基本显现。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A项正确。B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使学习变得更方便的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时间为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学与教是一个系统过程,该过程不包括( )等要素。
A.学生
B.家长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5.B【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因此,学与教的系统五要素不包括家长。B项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为正确选项。A、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6.小学儿童同伴群体的部分团体形成期一般发生在( )
A.—年级上半学期
B.一至二年级
C.二至三年级
D.三至五年级
6.D【解析】本题考查儿童的同伴团体形成时期。一般来说,同伴团体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学前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同伴团体。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孤立期、水平分化期、垂直分化期、部分团体形成期和集体合并期。其中,部分团体形成期在三至五年级出现,这一阶段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并出现了统帅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成员行为的规范。D项正确。A项:一年级上半学期属于孤立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一至二年级属于水平分化期,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二至三年级属于垂直分化期,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属于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7.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由一系列阶段所构成,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其中勤奋感对自卑感冲突所属的阶段是( )
A.婴儿前期
B.婴儿后期
C.幼儿期
D.童年期
7.D【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小学阶段为学龄期(6、7~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学龄期也有童年期的说法。D项正确。A项:0~1.5岁,属于婴儿前期,主要任务是信任对怀疑。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1.5~3岁,属于婴儿后期,主要任务是自主对羞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3~6、7岁,属于幼儿期,主要任务是主动对内疚。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8.“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______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幼儿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发展特点。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情感方面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李峰最近发现,正在读初三的儿子李小鱼难以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李小鱼的个体发展危机没有处理好的阶段是( )阶段。
A.主动感对内疚感
B.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信任对怀疑
9.B【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题干中,李峰难以保持自我同一性,产生了角色混乱。B项正确。A项:3~6、7岁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6、7~12岁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0~1.5岁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10.下面最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教学模式是( )
A.同伴合作
B.交互式教学
C.教学支架
D.学徒制
10.C【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最近发展区启示我们,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支架式教学,所谓“支架”就是指教师的帮助,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教学思想相近。C项正确。A项: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交互式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社会性交互作用,既发展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又使师生各自获得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心理学背景包括( )
A.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B.心理测量运动
C.儿童研究运动
D.冯特的科学心理学
1.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心理学背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心理学背景包括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心理测量运动、儿童研究运动、冯特的科学心理学。A、B、C、D四项均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2.关于乌申斯基的表述正确的有( )
A.俄国教师的教师
B.主张全国统一学制
C.教育必须去恶扬善,要求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和管束
D.强调直观性教学原则
2.AD【解析】本题考查乌申斯基的相关知识。乌申斯基,19世纪俄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书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积极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A、D两项正确。B项:夸美纽斯主张全国统一学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弃恶扬善,要求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和管束。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D。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
A.正确
B.错误
1.B【解析】本题考察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所以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故表述错误。
2.学习准备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
A.正确
B.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学习准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故表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