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133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3     编辑:新媒体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联系正确的是(    )

A.叶圣陶—生活教育

B.蔡元培—职业教育

C.梁漱溟—平民教育

D.晏阳初—社会教育

1.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梁漱溟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乡村教育(或乡村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思想)思想,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失调。C项正确。A项: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思想,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思想,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思想,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道德是可以教的是谁提出来的?(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2.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人物思想。苏格拉底是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而闻名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作恶的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科学的真知和道德的真知都是智慧或知识。道德的知识不过是知识的一部分。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他的灵魂一定是智慧的。一个拥有真正智慧的人,他的灵魂就一定会将他引向正确的行动。有善的灵魂就不会做出不道德的事,相反则可能纯系偶然、伪善或好心办坏事。苏格拉底的结论是:道德是可教的。A项正确。B项: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著有《理想国》,阐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1)《论灵魂》;(2)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3)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标志着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大教学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以下著作中,体现教育与政治的重要关系的是(    )

A.《天工开物》

B.《理想国》

C.《春秋》

D.《爱弥儿》

3.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相关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理想国》中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项正确。A项:《天工开物》是由我国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世界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著作也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鲁国的国史。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爱弥儿》是卢梭所著,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4.C【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的兴起。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北京某中学校长在“双特谈双减”专栏中提到,要将“减负”由目标变为现实,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提高课堂效能。唯有课堂“增效”,才能学业“减负”,教师课堂解决问题越充分,课下学生温故知新的负担就越轻,有效的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上述体现(    )的教学原则。

A.“相观而善”

B.“未发先预”

C.“藏息相辅”

D.“长善救失”

5.C【解析】本题考查《学记》中的教学思想。“藏息相辅”源自《学记》,原文为“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大意是“君子对于学业,要心中念着,反复研习,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在这里强调课内外相结合。题干中唯有课堂“增效”,才能学业“减负”,教师课堂解决问题越充分,课下学生温故知新的负担就越轻,有效地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体现了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A项:“相观而善”出自《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未发先预”出自乐正克的《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意思是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长善救失原则又称作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贯彻要求为:一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二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三是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6.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

A.积极的过程

B.被动的过程

C.能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6.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包括:(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题干中,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过程。C项正确。A项: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既可能是积极的过程,也可能是消极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人对环境具有能动反应,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而不是对环境被动接受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人对环境具有能动反应,即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和有选择地过程。而主动则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自发地进行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主动与能动不同。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

A.洛克

B.董仲舒

C.华生

D.荀子

7.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突出了“先天”、“命定”等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董仲舒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当选。A项:洛克提出“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华生提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荀子提出“性恶论”,提倡“化性起伪”,用礼仪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8.“长善救失”启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8.C【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其中,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残志坚的人。互补性的教学启示为: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长善救失”启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C项正确。A项: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抓关键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个别差异性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9.某教师认为,不管学生的行为有多恶劣,思想有多复杂,都可以通过惩罚或者强化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改造或矫正。该教师的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遗传决定论

D.主观能动论

9.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与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更有效。题干中,外在的惩罚或强化属于外铄论的观点。B项正确。A项:内发论(内展说)的主要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0.教育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A.循序渐进

B.扬长避短

C.因材施教

D.防微杜渐

10.C【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其中,个别差异性指的是由于人的先天素质、环境、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同,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给予教师的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C项正确。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的。与题干不符,排除。B、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教育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主要包括(    )

A.教育的现代化

B.教育的义务化

C.教育的终身化

D.教育的全民化

1.AC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特征。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主要包括: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因此,A、C、D三项正确。B项:教育的义务化不属于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2.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交流式反思的主要形式有(    )

A.课后备课

B.微格教学

C.反思日记

D.专家会诊

2.BD【解析】本题考查反思的方式。反思的方式包括:内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交流式反思、研究式反思。其中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因此,B、D两项正确。A、C两项: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用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D。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相结合。(    )

A.正确

B.错误

1.A【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故表述正确。

2.“学无止境”“学海无涯”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快乐学习。(    )

A.正确

B.错误

2.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把学习视为一种很有趣的活动。题干中的“学无止境”“学海无涯”体现了教育的终身性,也就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故表述错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