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79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06-25     编辑:新媒体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  )

A.立德树人

B.培养道德

C.教授知识

D.提高自身素质

答案解析:1.A【解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堂上林老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塑料瓶的多重用途,只能想到是个装物品的容器,却想不到它还可以插花、做玩具,这种现象属于(  A  )

A.功能固着

B.功能迁移

C.功能转换

D.功能变通

答案解析: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酝酿效应;(4)知识经验;(5)原型启发;(6)情绪与动机。其中,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题干中,只看到塑料瓶是装物品的容器,看不到它插花、做玩具的用途,这属于功能固着。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当学生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其年龄阶段为(  D  )

A.零岁至一岁半

B.一岁半至三岁

C.三岁至六岁

D.十二岁至十八岁

答案解析:3.D【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1.5岁);儿童早期(1.5~3岁);学前期(3~6、7岁);学龄期(6、7~12岁);青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30岁);成年中期(30~60岁);成年晚期(60岁之后)。其中,青年期的发展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将失败的原因归为任务太难的归因方式是(  C  )

A.内部、不可控的归因

B.内部、可控的归因

C.外部、不可控的归因

D.外部、可控的归因​

答案解析:4.C【解析】本题考查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任务难度是外部、不可控但稳定的因素。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蕴含“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是(  C  )

A.人本学习理论

B.联结学习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解析:5.C【解析】本题考查替代性学习。“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师自身的行为教育要优于言语教育。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指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身教重于言教”强调的是替代性学习。C项正确。A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论又称刺激(S)—反应(R)学习理论,是由“教育心理学鼻祖”—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创立,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提出的行为学习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反映了(  D  )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

C.动机与目标

D.动机与行为效果​

答案解析:6.D【解析】本题考查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主要反映了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D项正确。A、B、C项:属于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7.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  )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答案解析:7.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8.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  B  )的法律关系。

A.隶属型

B.平权型

C.调整型

D.保护型

答案解析:8.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关系类型。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教育法律关系可以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被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B项正确。A项: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管理部门为核心,向外辐射,与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通常是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根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职能,教育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型教育法律关系。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是按照调整型教育法律规范所设定的教育关系模式,主体的教育权利能够正常实现的教育法律关系,如学生按照规定入学,教师按照《教师法》允许或要求的限度行使教育职权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保护型教育法律关系是在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能正常实现的情况下,通过保护型教育法律规范,采取法律制裁手段而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下列有关课程评价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评价的对象是多元的

B.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C.评价应为课程改进指明方向

D.评价应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答案解析:9.D【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改评价观反对强调甄别与选拔,强调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D项正确。A项:新课程强调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新课程强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强调评价应为课程改进指明方向。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0.即将满12岁的小红过生日时接受了李叔叔的1000元赠予,并用这1000元买了一台某品牌学习机的行为(  D  )

A.前者无效,后者有效

B.前者有效,后者无效

C.前者无效,后者效力待定

D.前者有效,后者效力待定

答案解析:10.D【解析】本题考查行为效力。民法上依照年龄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不满8周岁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行为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否则无效;第二类,8-1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情况行为效力是效力待定,就是作出某行为后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追认才能有效,否则无效,但接受赠与、获得奖励等纯获利益行为有效;第三类,18周岁以上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为自主决定。题干中即将满12周岁属于第二类,过生日时接受了李叔叔的1000元赠予,算纯获利益,前者行为有效;后者用这1000元买了一台某品牌学习机超出其年龄智力水平,需要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因此后者行为属于效力待定。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2022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要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大力弘扬(  ABC  ),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

A.劳模精神

B.劳动精神

C.工匠精神

D.刻苦钻研

答案解析:1.ABC【解析】2022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故本题选ABC。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  ABC  )

A.刺激的强度

B.刺激物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个体的情感、兴趣、需要

D.教师的教学水平

答案解析:2.ABC【解析】本题考查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主体的知识经验等。A、B、C三项正确。D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属于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C。

3.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  ABC  )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能力倾向

答案解析:3.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解。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A、B、C三项正确。D项:能力倾向,又叫性向,是指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能学会做什么,以及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力如何,而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能力倾向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C。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在确定课程目标取向时,都应该选择行为目标。(  B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1.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目标取向的内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可以分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其中,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目标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的特点。这四种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侧重点。然而教学活动是多元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都不能全方位地解决所有多元性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课程目标取向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选择不同的课程目标取向。故表述错误。

2.爱屋及乌体现的是心境的弥散性。(  A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2.A【解析】本题考查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它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的弥散性说的是心境一旦形成,他虽是由某一具体事件所引发,却会把这种特定情绪晕开为全局的心理气氛,笼罩住其他与心境产生原因本无关联的人事物。爱屋及乌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会连带到和这个人相关的事物和人上。爱屋及乌体现的是心境的弥散性。故表述正确。

3.记忆的储存是将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征转换成抽象的、便于储存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B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3.B【解析】本题考查记忆。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即编码——储存——提取。记忆的编码是将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征转换成抽象的、便于储存的心理表征的过程。而储存,是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故表述错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