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76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06-21     编辑:新媒体

一、单项选择题

1.老师在讲解喜马拉雅山脉时,先用多媒体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是为了引发学生的(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答案解析:1.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中,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题干中王老师在讲解时,使用多媒体对知识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吸引的是学生的无意注意。B项正确。A项: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禁几十年的瑞德出狱后在小餐馆打工,上厕所时仍不自觉地向老板打报告。这种行为体现了(  A  )的作用。

A.再社会化

B.品德教育

C.榜样示范

D.情境熏陶

答案解析: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再社会化的概念。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它要求个体放弃原有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认同一种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题干中,瑞德出狱后依旧向老板打报告,这属于认同了监狱的行为方式,为再社会化现象。A项正确。B项:品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榜样示范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情境熏陶是指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他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实验结果表明,当一个动作后紧随着一个满意的变化,则这个动作的重复率将会增加;但当一个动作后紧随着一个不满意的变化时,这个动作的重复率将会降低。这符合桑代克的(  D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反应律

D.效果律

答案解析:3.D【解析】本题考查桑代克的学习规律。桑代克根据猫开笼取食实验得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分别为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即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D项正确。A项:准备律,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练习律,指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以下不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特征是(  A  )

A.爱打架

B.活动过多

C.注意力不集中

D.冲动行为

答案解析:4.A【解析】本题考查对儿童多动综合征特征的识记。多动症也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动症的特点是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学习困难。爱打架不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特征。A项正确。B、C、D三项:均属于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5.根据加涅对学习水平的分类,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间关系的学习属于(  C  )

A.连锁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答案解析:5.C【解析】对两个或两个之上概念间关系的学习是规则学习。故正确答案为C。

6.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确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  C  )

A.注意分散

B.粗心

C.定势

D.知觉整体性

答案解析:6.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定势的理解。定势也称心向,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题干中自己的文章校对很难发现错误,是因为用先前的相同操作解决问题;但是校对别人的文章时候就很容易发现错误,是因为没有先前的重复的操作,因此题干描述的是定势。C项正确。A项: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7.以下选项中,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  B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情景教学

答案解析:7.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策略的分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其中,接受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B项,不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与题干相符,当选。A、C、D三项:均属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8.生物老师先讲了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概念与特点,然后又讲了大象、马、骆驼、猩猩、乌贼、章鱼等动物的概念和特点,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把这几种动物分类纳入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类别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A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并列学习

答案解析:8.A【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理论。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其中,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题干中,将概括程度较低的大象、马等动物归纳入概括程度较高的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之中属于下位学习。A项正确。B项: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C、D两项: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9.布鲁纳认为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具体环节不包括(  B  )

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存储

C.知识的转化

D.对知识的评价

答案解析:9.B【解析】本题考查布鲁纳的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中获得是指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转化是指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是否正确。B项:存储属于记忆三过程之一。本题为选非题,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布鲁纳认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10.如果认为抑制是一种迁移现象,那么前摄抑制属于(  B  )

A.逆向负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答案解析:10.B【解析】本题考查对前摄抑制的理解。如果认为抑制是一种迁移现象,那么肯定是一种负迁移,前摄抑制,就是前面学习的内容对后面学习的内容的消极的影响,因而,B项正确。 A项:逆向负迁移,指的是后面的对前面的消极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逆向正迁移,指的是后面的对前面的积极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顺向正迁移,指的是前面的对后面的积极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某家长认为学校的班级教学中一个老师需要同时教几十名学生,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作业。该家长双方都是某学科顶尖的学者,也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他们决定采取homeschooling(家庭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让孩子接受教育。对这种教学形式评价不正确的有(  ABC  )

A.有利于学生培养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B.学生的个性能得到最充分的历练和发展

C.这种教学形式能使教育形成一套严格制度

D.比起班级教学在因材施教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答案解析:1.ABC【解析】本题考查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由其特定的相关要素组成。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三要素包括:人(父母、孩子)、互动作用模式(教养方式、沟通模式)、环境(家庭结构的完整或残缺、和谐或紧张),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影响着家庭教育结果。题干中A、B、C三项都是班级授课制的特点,而不属于家庭教育的优点。与题干相符,当选。D项:属于家庭教育的优势。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BC。

2.关于教师劳动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教师的教育影响不能马上显露出来,教育成效要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才能得到检验,这体现出教师劳动的低效能

B.学生在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包括性格、个性方面的特点等,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C.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这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D.教师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答案解析:2.BC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B项正确。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C项体现教师因材施教,正确。D项体现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正确。因此B、C、D三项正确。A项:教师的教育影响不能马上显露出来,教育成效要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才能得到检验,体现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说法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CD。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红红在学校学到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根据学习的分类,这种学习属于命题学习。(  A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1.A【解析】本题考查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是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观念的新意义。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题干中,红红对“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的学习属于非概括性命题的学习。故表述正确。

2.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B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因此,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题干说法过于绝对。故表述错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