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这属于( A )
A.遗忘
B.不完全遗忘
C.舌尖现象
D.无意识
答案解析:1.A【解析】本题考查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根据题干表述,A项正确。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心理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记忆的过程包括以下哪几个基本环节( D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C.保持、再认或回忆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答案解析:2.D【解析】本题考查对记忆过程的认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3)回忆是对不在眼前的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再认是对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D项正确。A项:识记、保持属于记忆的基本环节,但缺少回忆和再认环节,另外,遗忘并不属于记忆的基本环节。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的三种记忆类型。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保持、再认或回忆属于记忆的基本环节,但缺少识记环节。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3.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是一种( D )的差异。
A.场依存型
B.辐合型与发散型
C.场独立型
D.沉思型与冲动型
答案解析: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的类型。认知方式也称为认知类型或认知风格,它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特征。其中,根据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差异可以分为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答案,因而错误较少。本题为选非题,D项正确。A项:场依存型的学生是“外部定向者”,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吉尔福特将认知风格划分为辐合型和发散型。其中,辐合型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型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场独立型的学生是“内部定向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4.两个1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很多同学都说是11。再问三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同学们都会回答111,再问四个1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同学们会回答1111。其实四个1组成的最大数应该是11的11次方,这种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是( A )
A.思维定式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解析:4.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题干中的表述就属于思维定势,是思维刻板化而不能灵活思考问题。A项正确。B项: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王老师告诉学生“期中考试的试题难度比较小,题目比较基础”,如果小萍要想在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其动机的最佳水平是( B )
A.极高
B.偏高
C.中等
D.偏低
答案解析:5.B【解析】本题考查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科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题干中“期中考试的试题难度比较小,题目比较基础”,动机最佳水平应该偏高。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答案解析:6.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和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A项正确。B、C、D三项:互动过程、思考过程、管理过程均不属于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7.王老师总是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而不是把首尾时间花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上。王老师使用的方法是( A )
A.排除相互干扰
B.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C.复习形式多样化
D.多种感官参与
答案解析:7.A【解析】本题考查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主要有:(1)排除相互干扰;(2)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3)利用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6)复习形式多样化;(7)画线。一般来说,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心理学家发现,当人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测验,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中间的词记得牢。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因此,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事上。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8.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D )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同一性
答案解析:8.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青年期(12~18岁)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人格发展任务是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题干中,首先明确了小孙是中学生,其次小孙内心的矛盾也是关于自己未来职业的同一性表现,因此他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因此,D项正确。A项:学龄期(6、7~12岁)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感,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学会为人处世,形成成功感。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学前期(3~6、7岁)的主要矛盾是主动对内疚,人格发展任务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责任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成年早期(18~30岁)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人格发展任务是乐于与他人交往,感到和他人相处具有亲密感。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9.品德由个人的( D )来体现。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解析:9.D【解析】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分别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D项正确。A项: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0.当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于主动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耐心解答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用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改变法中的( A )
A.强化法
B.示范法
C.消退法
D.行为矫正法
答案解析:1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为改变疗法。强化法指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题干中“胆小的学生敢于主动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耐心解答给予表扬和鼓励”体现的是强化法。A项正确。B项:示范法是指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行为矫正法又称行为疗法或行为治疗,是指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的方法。为干扰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以( ACD )为根本特征。
A.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B.形成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
C.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D.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答案解析:1.A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A、C、D三项正确。B项:为干扰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2.在新的一节语文课上,张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全班学生都会使用“一边……一边……”造句。在课堂检测环节,张老师发现每位同学都达到了教学目标。这体现的是教育的( AC )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答案解析:2.A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促进的作用。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题干中,张老师讲完课后,学生学会了相关知识,体现的是教育的正向功能;学生学会知识,在老师的计划之内,体现的是教育的显性功能。A、C两项正确。B项: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也很难被察觉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消极阻碍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注视一朵黄花,约一分钟,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蓝花,这种现象属于感觉后效。( A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1.A【解析】本题考查感觉规律。感觉后效(感觉后像),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故表述正确。
2.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育活动中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健康的课堂气氛。罗杰斯提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包括平等、敏感、接纳、同理心。( B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做出如下努力:①真诚一致: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以诚相待。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③同理心: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其对世界客观的看法和态度,用“我理解你错在何处”的表达方式代替常用的结论性评价和判断,对学生的思想、看法表示理解和尊重,尽管学生的想法有时是肤浅的、不成熟的。故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