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 )
A.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B.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C.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
D.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1.B【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下列不属于问题解决思维策略中启发式策略的是( )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推法
C.爬山法
D.检验法
2.D【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一般过程的解决方法。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算法式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启发式策略: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具体分为四种: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D项不属于问题解决思维策略中启发式策略,与题干相符,当选。A项: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通过子问题的解决,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逆向反推法。从目标状态出发,逐步推出达到目标需要的条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3.把正迁移分为竖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的学者是( )
A.加涅
B.麦克利兰
C.布鲁姆
D.维纳
3.A【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加涅把正迁移又分为横向迁移(侧向迁移)和竖向迁移(纵向迁移)两种。横向迁移是指个体把已学到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在内容和难度上类似的情境中;而竖向迁移是不同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A项正确。B项:麦克利兰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其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布鲁姆在其代表作《教学目标分类学》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和关于认知、情感、动机和技能的教学目标的分类学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心理学家维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 )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马斯洛
D.斯金纳
4.B【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理智成分
5.B【解析】本题考查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B项正确。A项: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态度的行为成分是基于对某事物有利或不利的估量而采取行动的倾向。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理智成分不属于态度的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下列关于学习策略,表述正确的观点是( )
A.篇幅短小或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B.画线与圈点批注结合使用是复述策略之一
C.阅读时集中注意、考试时掌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是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
D.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是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6.B【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复述策略包含画线、圈点、批注等。B项正确。A项:篇幅短小或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合整体识记,因此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阅读时集中注意、考试时掌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是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因此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是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因此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7.“杀鸡儆猴”的效应,最宜用的现代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原理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7.D【解析】本题考查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而得到修正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题干中,“杀鸡儆猴”符合观察学习理论的观点。D项正确。A项: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刺激来增加强化反应发生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认知失调说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从众说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8.侮辱、殴打教师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
A.行政处罚
B.刑事责任
C.法律责任
D.相关责任
8.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下列关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B.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但是可适当收取学杂费
C.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D.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9.B【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因此,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B项表述错误,为正确选项。A项:《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10.根据我国教育法,学校可分为( )
A.国家举办
B.国家集体经济举办
C.国家集体经济企业举办
D.国家集体经济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举办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法的识记情况。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
A.能力
B.情商
C.气质
D.性格
1.A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的概述。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A、C、D三项正确。B项:情商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利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悲等情感体验。从表现形式上看,它主要包括(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记忆的道德情感
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
2.ACD【解析】本题考查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B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无权制定和发布教育单行条例。( )
A.正确
B.错误
1.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只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可以制定教育单行条例,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不是最高权力机关,它无权制定单行条例。故表述正确。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规定了明确的问责制度: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就地被免职。( )
A.正确
B.错误
2.B【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故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