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英语老师认为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英语学得更好,因此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即使语文成绩一高一低的两个学生在一次英语考试中考得了同样的好成绩,该老师也会认为语文成绩高的学生学得好,而语文成绩低的学生则是因为运气好才取得好成绩。则该英语老师的行为符合( )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效应
D.暗示效应
1.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知觉偏差。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行为会导致学生成为教师期望他所成为的那种人。题干所述是刻板印象的典型事例。故本题选B。
2.学生小姜经常与班级同学发生冲突,大家都不愿意与其亲近。为此班主任为其制定了一个月学习习惯养成目标,第一周“不随意发脾气”,第二周“倾听别人说话”,第三周“学会换位思考”,第四周“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小姜在一点点的改变中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该班主任利用的心理学效应是( )
A.折扣效应
B.滚雪球效应
C.得寸进尺效应
D.涟漪效应
2.C【解析】本题考察心理学效应。涟漪效应是在描述一个事物造成的影响渐渐扩散的情形,类似物体掉到水面上,所产生的涟漪渐渐扩大的情形。得寸进尺效应又叫“登门槛效应”,指让别人先接受较小要求,然后再提出目的指向比较大的要求,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态度或行为改变方法。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常常将教育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一系列细小目标的实现,最后达到较大的教育目标。题干中班主任为了小姜制定的计划是将一个月的目标细化为四周的小目标以达到教育目标。故选项C正确。折扣效应指的是在价格上给消费者适当的优惠,从而使消费者再次消费。滚雪球效应指的是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只要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这就是滚雪球效应。
3.动物学家将水果挂在笼顶,笼内放几个箱子,动物必须将箱子叠在一起后爬上箱子才能取到水果。实验对象黑猩猩基加刚开始奋力跳跃也无法取得水果。起初基加并不懂得利用箱子,直到看到另外一只黑猩猩特塞拉离开之前躺着的箱子,基加好像突然得到灵感。他站在特塞拉躺过的箱子上尝试取水果,但依然无法取得。后来基加忽然想到将箱子叠起来,爬到箱子顶端取得水果。该实验中可以得到的学习方面的启示是( )
A.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
B.难易适中的学习情境才能产生顿悟
C.学习者需要具备高智商
D.学习情境的复杂性是不可控的
3.B【解析】本题考查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的顿悟而获得的成功。如果动物或人类遇到的是一种难易适中的学习情境,顿悟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故本题答案为B。
4.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巴德所做的( )
A.表象操作实验
B.心理操作实验
C.心理旋转实验
D.表象运动实验
4.C【解析】心理旋转实验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做的一系列实验,此实验验证了表象的可操作性。故正确答案为C。
5.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 )三个等级。
A.非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中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5.D【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健康水平的等级。根据中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研究,可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2)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3)严重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6.下列关于心理问题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
B.心理问题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C.心理问题往往伴有情绪的改变
D.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由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6.B【解析】本题考查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来说是在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下所引发的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必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在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它其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由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理活动则完全正常。B项不属于心理问题的概念,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为正确选项。A、C、D三项:均属于心理问题的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7.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障碍症状?( )
A.智力低下
B.语言障碍
C.社会技能落后
D.思考力缺陷
7.A【解析】本题考查学习障碍的症状。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说、写、读、算能力之获得与运用上所产生的困难。智力低下不属于学习障碍的症状。A项正确。B、C、D三项:语言障碍、社会技能落后和思考力缺陷属于学习障碍的症状。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8.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A.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B.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C.组织策划丰富的班集体活动
D.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8.A【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故本题答案为A。
9.下列哪种类型的班级非正式组织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与班主任、班委会发生对立,如不遵守纪律、发牢骚、不参加集体活动等( )
A.积极型
B.娱乐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
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非正式组织的分类。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有四种类型:(1)积极型。这种群体的价值目标与班级正式群体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是班级正式群体的补充。(2)娱乐型。同学们由于情绪上的好感和消磨课余闲暇时间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玩好、有趣。(3)消极型。这种群体会自觉、不自觉地与班主任班委会发生对立,如破坏纪律、发牢骚、不参加集体活动等。(4)破坏型。这类群体已经游离出正式组织,他们没有是非善恶标准,凭借一种所谓的江湖人的欲望、勇气和胆量而作为,常常对班级组织产生破坏。故本题答案为C。
10.周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主要体现了教学过程的( )相统一的规律。
A.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10.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该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题干中的周老师不仅带领学生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且培养学生掌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体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故本题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