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222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6     编辑:新媒体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某教师了解一名学生的优点后,还弄清楚了其缺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该教师做到了( )
A.循序渐进
B.长善救失
C.启发诱导
D.量力而行
1.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又叫做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题干中老师面对这种情况,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到了长善救失原则。B项正确。A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启发诱导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量力而行原则是指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多指在符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事。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由( )提出的。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哈明
D.班杜拉
2.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模式。创建体谅与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是彼得·麦克费尔。体谅模式主张把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增强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B项正确。A项:科尔伯格是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认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哈明是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是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班杜拉是社会模仿模式的代表人物。该模式认为,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因此,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德育对于人、社会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
A.心理健康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3.B【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理解。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B项正确。A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以及择业指导。与题干不符,排除。C、D两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具体又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除教育者、受教育者外,属于德育过程构成基本要素的是( )
A.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B.德育内容,德育环境
C.德育内容,德育目标
D.德育内容,德育要求
4.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它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学校进行优秀评比,设置流动红旗,在班级内悬挂,是为了( )
A.发挥同辈教育
B.发挥教育的连贯性
C.发挥平行教育
D.优化校内规章制度
5.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他强调: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良好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目的,一致的行动;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必要的制度和纪律,以培养集体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主张建立教师集体,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应当有一致的方向。所以他把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称为“平行影响教育法”。题干中设置流动红旗,在班级内悬挂体现的是平行教育思想。C项正确。A项:同辈教育体现师生教学共同体的主体关系和要素特征,强调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树立师生教学共同体理念,连通从传统课堂到同辈教育的教学场域,优化教学结构的要素关系,构建高校思政课的社群学习新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发挥高校思政课同辈教育的群体效应。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进行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优化校内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意义重大。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6.中小学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是( )
A.选好班干部
B.建立健全班规
C.抓好学习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D【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的根本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首要任务是组建班集体(组建班级)。根本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7.班主任是学校中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老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下列关于班主任工作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组织和建设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C.承担对学生的监护责任
D.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7.C【解析】本题考查对班主任工作的识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组织和建设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班主任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常规工作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C项教师对学生没有监护责任,学生有法定监护人,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为正确选项。A、B、D三项:均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8.“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现的班级管理方法是( )
A.情境感染法
B.心理暗示法
C.心理疏导法
D.舆论影响法
8.A【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的方法。班级管理的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法、情境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行为训练法。情境感染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利用或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境育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的方法。A项正确。B项: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心理疏导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对学生给予辅导、疏导或进行沟通,解开学生心理症结,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舆论影响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形成积极的,浓厚的班级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9.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其分类依据是( )
A.按照活动的资金多少
B.按照活动的人数和规模
C.按照活动的主办方不同
D.按照活动的举办时间
9.B【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分类。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0.当学生置身于班级组织中时,他的人格及能力上的特点、差异和不足就会显现出来。这反映了班级组织具有( )
A.促进发展功能
B.诊断功能
C.满足需求功能
D.矫正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只有知和行统一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的发展。在贯彻知行统一原则时,应注意( )
A.须贯穿于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中
B.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C.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D.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1.ABC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该原则的要求有四点:(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因此,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2.德育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包括( )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B.德育目标
C.文化传统
D.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2.ABCD【解析】本题考查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包括:(1)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因此,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三、判断题

1.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包括五个环节: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其中,“省察”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力行”是要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
A.正确
B.错误
1.A【解析】本题考查道德修养法。“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朱熹十分重视“力行”,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故表述正确。

2.小龙明知乱扔纸屑的做法是不文明行为,但总管不住自己,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其道德认知。( )
A.正确
B.错误
2.B【解析】本题考查对品德各要素的理解。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学生知道乱扔纸屑的做法是不文明行为,表明学生有明确的道德认知,但总管不住自己,表明该生道德意志薄弱,教师应注重其道德意志的培养。故表述错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