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167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3     编辑:新媒体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先学习“熊”的概念,再学习“大熊猫”的概念,属于(    )

A.上位学习

B.相关类属

C.派生类属

D.并列结合

1.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可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即新学习的内容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题干中,“熊”是熊科动物的统称,大熊猫属于熊科动物,是从“熊”这一概念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属于派生类属。C项正确。A项:上位学习又叫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相关类属学习是将新知识归属于原有的概念或命题时,原有的概念或命题便得到了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最终环节是(    ),该环节是概括出眼前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同类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理解当前问题的性质的过程。

A.审题

B.联想

C.类化

D.解析

2.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有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其中,类化也叫归类,即概括出眼前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同类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理解当前问题的性质。C项正确。A项: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予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即分析问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最初表征。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联想即以所形成的问题表征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或者图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解析是指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解析即统一分析问题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结构,将问题结构的各部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关部分进行匹配。解析的结果往往表现为提出解决目前问题的各种设想、制订具体的计划与步骤。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为了准备两个月后的高考,小轩从寝室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一个安静的小区里租了一个单间认真备考。小轩的行为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A.组织策略

B.计划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元认知策略

3.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尔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资源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其中,环境管理策略是通过选择或管理自己周围的学习环境,以有利于自己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题干中,小轩从寝室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一个安静的小区里租了一个单间认真备考,即体现了对学习环境的选择和管理,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环境管理策略。C项正确。A项: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学生在数学课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主观判断,称为数学学习的(    )

A.自我效能感

B.教学胜任感

C.自我胜任感

D.教学效能感

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题干中,学生在数学课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主观判断,属于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A项正确。B项:教学胜任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判断。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自我胜任感是指儿童在游戏、体育、学习、交往等活动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和能力,获得他人对其学业、体育活动等方面能力的赞许,以此证明自己是个成功者,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是(    )阶段。

A.操作方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原型定向

5.B【解析】本题考查冯忠良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其中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因此题干中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是原型操作阶段。B项正确。A项:无此项说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所谓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教育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的本质、目的

B.教育的任务、原理

C.教育的内容、方法

D.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时的心理现象

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教育心理学探讨的是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时的心理现象。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D项正确。A、B、C三项:属于教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即教育中宏观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7.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采用表扬或奖励,体现了桑代克学习律中的(    )

A.练习律

B.准备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

7.C【解析】本题考查桑代克试误说的基本规律。试误说的基本规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效果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题干中,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采用表扬或奖励属于正向的反馈,所以可以增加这一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体现了效果律。C项正确。A项:练习律,是指对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律不属于桑代克的试误说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8.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的相互协调。

A.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

B.教师、学生和教室安排

C.教师、学生和教案设计

D.教师、学生和课堂纪律

8.A【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管理及其功能。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一般来说,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9.把萝卜白菜归到蔬菜属于(    )

A.并列结合

B.归类

C.上位

D.下位

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题干中是把概括程度较低的萝卜、白菜,归属到概念程度较高的蔬菜,属于下位学习。D项正确。A项: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例如,学习了“能量”之后,再学习“质量”。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0.英语课上,老师先教会学生“played”中的“-ed”,之后学生就会轻松地掌握“looked”“started”等。以下最能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关系转化说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态度。题干中,掌握“-ed”利于学习其他含有“-ed”的单词,体现了共同要素说。B项正确。A项: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概括说又称经验类化说,该学说认为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关系转化说认为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内涵包括(    )

A.兼顾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

B.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C.贯彻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D.建设终身型学习社会

1.AB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被赋予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需要的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及教育发展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因此,B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C项贯彻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以及A选项兼顾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都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内涵。因此,A、B、C三项正确。D项:建设终身型学习社会并非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内涵,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C。

2.关于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应当处理好的关系是(    )

A.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

B.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C.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中

D.教书和育人是彼此独立的

2.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要发挥教师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负有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责任外,还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义务。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寓思想教育于各教学环节中;寓思想教育于师生平日交往中。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A、B、C三项正确。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C。

3.以下关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做法中,正确的有(    )

A.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A班班主任把分数作为期末奖惩的主要指标

B.B班班主任为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班干部外,还给予更多学生做事的机会

C.C班班主任适当增加班干部岗位,进行班干部轮换

D.为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人,D班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3.BCD【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其中,民主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B班班主任为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班干部外,还给予更多学生做事的机会,符合民主性原则。C班班主任适当增加班干部岗位,进行班干部轮换,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符合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为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人,D班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符合自觉性原则。B、C、D三项正确。A项: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A班班主任把分数作为期末奖惩的主要指标,成绩不应该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多方面考虑。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CD。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    )

A.正确

B.错误

1.B【解析】本题考查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故表述错误。

2.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离开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成了“无米之炊”。(    )

A.正确

B.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与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中介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机制。离开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成了“无米之炊”;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了外在与人的、无生命力的知识;离开了情感态度,学生就变成了机械麻木、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故表述正确。

3.我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建设教师队伍,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

A.正确

B.错误

3.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年修正)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题干表述为建设教师队伍,缩小了范围。故表述错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