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是某市教委关于“禁止违规补课”的相关规定,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不得组织学生集体补课
B.开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利用周六日组织重点班学生进行补课
C.严禁中小学校在岗教师组织本校学生开展有偿补课活动
D.校园内应禁止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面向中小学生办班收费补课
1.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该法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B项做法不合理。A、C、D三项做法并未违背相关法律法规。是合理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2.某小学语文教师林某,利用假期为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学校查实后,对林某进行了批评教育,给予记过处分,并告诫其如果再不听劝阻,学校将按相关规定解除聘用合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林某有偿补课,应给予处分
B.林某利用假期有偿补课,不应该被处理
C.林某无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D.这样的处罚侵害了林某的教育教学权
2.A【解析】根据《关于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管理办法》的规定,教师出现有偿补课行为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故A项正确。根据《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因此教师有权提出申诉,C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4年1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3年9月1日
3.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的施行时间。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1995年9月1日起施行。B项正确。A、C、D三项:实施时间均描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并公开发布。依据我国教师法,张老师享有( )的权利。
A.教育教学自由权
B.学术自主权
C.参与教育管理权
D.培训进修权
4.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以下教师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其中,学术自主权是指教师有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题干中,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并且公开发布说明教师有权从事科学研究,体现的是学术自主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 )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A.初中
B.普通学校
C.小学
D.特殊教育学校
5.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不包括( )
A.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B.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C.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
D.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我国现行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C项不属于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与题干相符,当选。A、B、D三项:均属于《教师法》中有关教师应履行义务的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7.美籍华人谢女士一直资助某个山区小学,当地政府为了表示谢意,想安排她在学校担任一定职务,不能安排的职务是( )
A.校长
B.学科教师
C.教学管理人员
D.教学辅助人员
7.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的相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因此,谢女士不能被安排的职务是校长。A项说法错误,为正确选项。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8.教师公正最核心的内容是( )
A.对学生的公正
B.对自己的公正
C.对同事的公正
D.对家长的公正
8.A【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公正的核心。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平。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9.下列选项中属于“为人师表”道德规范要求的是( )
A.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B.钻研业务,勇于探索
C.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D.遵守法规,履行职责
9.A【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内容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A项正确。B项: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中严谨治学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属于教书育人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属于爱国守法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0.《论语》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中( )
A.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B.榜样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C.封闭教育与开放教育相结合
D.“德育”与“法治”相结合
10.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榜样教育即用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迹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一种实际、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自我教育是指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符合向榜样学习和自我反思结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二、多项选择题
1.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
A.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出现了辩证思维
B.形成了理智的自我认识
C.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
D.对未来充满理想,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1.ABD【解析】本题考查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1)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2)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3)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歧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4)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A、B、D三项正确。C项: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是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14、15岁时期,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D。
2.学习动机理论的观点中,属于认知观点的是( )
A.成就动机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动机归因理论
D.自我效能理论
2.AC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行为是如何受学习动机影响的,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类。①强调诱因的直接作用,如斯金纳的强化论,属于行为主义观点。②强调需要的直接作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人本主义观点。③强调需要和诱因并不产生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对需要、诱因以及与学习活动本身相关的因素的意识和思考作中介而起作用。如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动机归因理论等,属于认知观点。A、C、D三项正确。B项:强调需要的直接作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人本主义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 )
A.家庭教养方式
B.社会风气
C.认知失调
D.态度定势
3.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认知失调、态度定势。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