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127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2     编辑:新媒体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    )负责实施家庭教育。

A.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共同生活的具有完全民事

B.行为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员

C.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D.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1.C【解析】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故本题选C。

2.某老师认为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学习和总结,有助于正方形定义的学习,那么这位老师更多受到以下哪种理论的影响?(    )

A.相同要素说

B.形式训练说

C.元认知理论

D.情境性理论

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理论。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平面图形,存在共同成分。A项正确。B项: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它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题目中并没有训练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元认知属于学习策略,未体现学习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如果某学生将“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等原则作为道德判断标准,那么该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阶段

B.习俗阶段

C.后习俗阶段

D.超习俗阶段

3.C【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识记情况。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社会契约、普遍伦理两个阶段。C项正确。A项: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习俗水平,是在小学中年级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没有这一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    )是构成人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外在思想品德要求得以内化的重要机制。

A.才、思、志、育

B.知、情、意、行

C.德、行、学、情

D.品、行、德、知

4.B【解析】本题考查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是构成人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外在思想品德要求得以内化的重要机制。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人思想品德才得以内化,得到逐步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A、C、D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构建主义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把(    )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A.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

B.儿童的兴趣特长

C.儿童潜在的发展能力

D.儿童的自主活动

5.A【解析】本题考查对建构主义的识记情况。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以及学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的生长。“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大到宇宙天体运行,小到日常衣食住行,对这些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育不能另起炉灶,应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A项正确。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6.社会树立各行业的道德模范,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行为示范,这符合(    )

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6.B【解析】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其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强调对榜样的学习。B项正确。A项: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即S—O—R。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发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7.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A.自主、创新、变革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变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B【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来讲,新课改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8.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

A.刺激分化

B.记忆消退

C.刺激泛化

D.学习迁移

8.C【解析】本题考查对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特征的理解。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分化、泛化四个特征。刺激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C项正确。A项: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消退是指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记忆消退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9.某县中学教师王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王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C.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9.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法》的相关规定。《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题干中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可以向当地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娱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    )

A.成长、发育

B.安全、成长

C.安全、健康

D.健康、发育

1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正本)》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有害于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需要标明注意事项的,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C项正确。A、B、D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有2-5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请选出作答;每题4分。)

1.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要从小培养(    ),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

A.劳动意识

B.环保意识

C.生态意识

D.节约意识

1.ABD【解析】习近平指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故正确答案为ABD。

2.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思维可以分为(    )

A.再现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2.BC【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分类。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起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假设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各种回答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是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B、C两项正确。A项: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再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C。

三、判断题(本题型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每题2分。)

1.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

A.正确

B.错误

1.B【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如下:(1)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3)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题干表述体现的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故表述错误。

2.心理因素中与挫折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点:个性完善程度、动机冲突和挫折容忍力。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都会影响个体的挫折容忍力。(    )

A.正确

B.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产生的客观原因包括:(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挫折产生的主观原因包括:(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中与挫折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点:个性完善程度、动机冲突和挫折容忍力,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都会影响个体的挫折容忍力。故表述正确。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