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模考大赛
2023年第三届教综真题模考大赛(4)
发布时间:2023-05-10     编辑:新媒体

二、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两个或以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61.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    )

A.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体能

C.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D.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

61.ABC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62.现代教学对隐性备课的关注越来越多,下列不属于隐性备课的有(    )

A.查阅资料

B.制作教具

C.上课之前的思考

D.课后的审视与反思

62.AB【解析】本题考查隐性备课与显性备课的区分。根据备课形式,可将备课分为显性备课和隐性备课。显性备课就是平时强调的教师外化的备课行为,包括查阅资料、书写教案、制作教具等。隐性备课强调教师将备课行为内在化、系统化、连续化,真正将自己平时的学习、科研等活动和教学结合起来,包括上课之前的思考、课后的审视与反思等。因此,查阅资料、制作教具属于显性备课,不属于隐性备课。A、B两项,与题干相符,当选。C、D项:上课之前的思考、课后的审视与反思等属于隐性备课。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B。

63.新课程改革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体现在(    )

A.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

B.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德育

C.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D.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63.ABD【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改革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研制《品德与生活(1~2年级)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3~6年级)课程标准》《思想品德(7~9年级)课程标准》。(2)各门课程渗透德育。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3)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A、B、D三项正确。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D

64.关于遗忘,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刚能成诵的材料更容易被遗忘

B.回忆过程中,中间学习的材料遗忘往往是最多的

C.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逐渐慢下来

D.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识记数量越多,遗忘越快

64.BCD【解析】本题考查遗忘的相关内容。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进行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地回忆或再认。遗忘具有以下规律:(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影响。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结果,遗忘表现为“先快后慢”的趋势。(2)对熟练的动作与形象遗忘较慢,无意义材料较有意义材料遗忘得要快。(3)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遗忘越快;材料越少,遗忘越慢。(4)学习程度影响遗忘的速度。低度学习的材料很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5)识记的内容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出现系列位置效应。其表现为:最后出现的材料遗忘最少,叫做近因效应;最先出现的材料遗忘较少,叫做首因效应;中间材料遗忘最多。(6)个体在识记时的态度对遗忘快慢也有影响。在同样识记程度下,不符合人们兴趣的内容遗忘较快。B、C、D三项正确。A项:低度学习的材料很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A项说法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CD。

65.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下列人物持有相近观点的有(    )

A.柏拉图

B.孔德

C.那托尔普

D.卢梭

65.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孔德、那托尔普、巴格莱、梁启超等。卢梭属于个人本位论。故本题选ABC。

66.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维成部分,对培养跨世纪的、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下列选项中涉及美育的有(    )

A.学习《背影》《海燕》等文章

B.欣赏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

C.临摹梵高的《向日葵》

D.组织同学去黄山参观游玩

66.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A选项学习《背影》《海燕》等文章,可以感受到情感美;B选项欣赏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和C选项临摹梵高的《向日葵》可以感受到艺术之美;D选项组织同学去黄山参观游玩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故ABCD都属于美育。故本题选ABCD。

67.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能力”中提出的基本要求有(    )

A.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B.善于自我调节情绪

C.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D.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67.CD【解析】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属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能力”中提出的要求。C、D两项正确。A、B两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自我调节情绪”属于“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D

68.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正确的学生观主要包括(    )

A.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B.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

C.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D.学生具有主体性

68.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包括:(1)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故B选项符合。(3)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故D选项符合。(4)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故A选项符合。(5)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故C选项符合。故本题选ABCD。

69.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    )

A.教室的布置

B.座位的排列

C.学生的人数

D.教师的态度

69.ABC【解析】本题考查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分为: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环境方面。其中,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A、B、C三项正确。D项:教师的态度属于教师方面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C

70.目前,许多学校在课程开设上将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课程。下列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人口教育课

B.社交技能课

C.法制教育课

D.环境教育课

70.ABCD【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综合课程除了克服了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通过把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如人口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环境教育课、社交技能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这些课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卫生等各门学科。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71.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中主张,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给学生以奖励、反对体罚等。

A.因材施教

B.量力而行

C.授人以渔

D.劳逸结合

71.ABD【解析】本题考查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对古希腊以来的教育思想作了系统总结,在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和量力而行,要劳逸结合,给学生以奖励、反对体罚等。A、B、D三项正确。

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D

72.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经常性影响,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渗透作用的有(    )

A.班级标语

B.学习园地

C.研学活动

D.社区服务

72.AB【解析】本题考查班级文化环境。文化性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微观物质环境,如班级中的标语、图画、图书资料、教学设施、学习园地、作品角、光荣榜等。这类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经常性的影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陶冶学生的心灵,成为师生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A、B两项正确。C、D两项:属于营造社会化环境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

73.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些阶段?(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情景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73.AC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A、C、D三项正确。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74.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主要原因有(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74.ABCD【解析】本题考查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个主要原因。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75.接受控制性教育方式的学生不仅容易丧失学习主动性,而且在进行概括性和创造性学习时,学习效果比预期的要差。在(    )情况下,学生才能促进真正的内在动机需要。

A.归属感

B.成就感

C.自我效能感

D.自我决定感

75.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部动机的建立(偏难知识点,可以了解一下解析内容)。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其理论分支之一是认知评价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第一,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社会事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能力知觉引起的;第二,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研究表明,个体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如果没有伴随着自主感或者归因时的内部因果定向,行为的内在动机就不能得到增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在任务的完成中,诸如威胁、最终期限、指令、压力性评价和强制性目标等都对内在动机有削弱作用。而选择感情上的认可和自我决定的机会可以增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现场研究发现,那些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师与具有控制性的教师相比,更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和迎接挑战的欲望。接受控制性教育方式的学生不仅容易丧失学习主动性而且当进行概括性和创造性学习时,学习效果比预期的要差得多;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系。自我决定论假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着一种来自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动力。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对母亲形成安全依恋时,在内在动机支配下的探索行为会有所增加。有学者观察到那些感觉教师对自己冷漠的学生具有低水平的内在动机。当然有许多内在动机行为在人际隔离时也完成得非常出色,尽管归属不是激起内在动机的唯一条件,但是安全的人际环境对内在动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归属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决定感这些因素影响下,学生才能促进真正的内在动机需要。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76.地理老师问学生:“假如从你站的地方,一直向东走下去,没有山水阻挡,最后你会发现什么?”小兰回答说:“我发现我走到了大地的尽头。”小琴说:“我会回到原地。”老师引导学生转变错误概念主要用(    )的方法。

A.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B.鼓励学生交流探讨

C.创设教师主导的课堂气氛

D.引发认知冲突

76.ABD【解析】本题考查观念转变与教学。为了促进错误观念的转变,教学可采取以下方法:(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其中,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即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首先保留自己的或者书本中的见解,先去了解学生对当前主题的想法。题干中,地理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这一方法。A项正确。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即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层理解。题干中,老师让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交流看法,体现了这一方法。B项正确。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之间的不同观念的碰撞中。题干中,小兰和小琴的回答不一样,体现了这一方法。D项正确。C项: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即为了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促进错误观念的转变,教学中应该创设一种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不管是对是错,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所有的见解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对不同意的见解嗤之以鼻。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D

77.下列属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内容的有(    )

A.反应

B.价值观

C.领会

D.价值评价

77.AD【解析】本题考查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由简单到复杂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领域;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和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性格话(个性化)五个等级。A、D两项正确。B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分类目标将课程分成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认知目标是指认知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D

78.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

A.专业理想的建立

B.专业知识的拓展

C.专业能力的发展

D.专业自我的形成

78.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7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指出,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    )等权利。

A.生存权

B.选举权

C.受保护权

D.参与权

79.AC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本)》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A、C、D三项正确。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D

8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等场所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

A.博物馆

B.游乐场

C.美术馆

D.电影院

80.A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教育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A、C两项正确。B、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C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