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学生李鹏在学校受到了挫折,他回到家后就拿小妹妹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李鹏的行为属于( )
A.恐怖
B.退缩
C.焦虑
D.攻击
4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四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其中,攻击,例如,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学校可能会有违反课堂规则、破坏公共秩序、顶撞教师、打架、骂人、破坏公物等行为。D项正确。A项: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如果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了强烈的负面刺激或长期不当的影响,就可能形成学校恐惧症,极度讨厌学校生活,坚决拒绝上学,形成怕课堂、怕教师、怕校园的心理障碍。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例如,一些学生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特别是一些在家庭生活中受到父母溺爱的学生,一旦在学校生活中受到较强烈的刺激,就很容易形成胆怯、退缩、冷漠、封闭的心理障碍。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或忧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在学生中,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的焦虑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事实上,多数学生的厌学、逃学都与学生对考试、校园人际关系的焦虑有关。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2.王老师说,学生失范行为和越轨冲动主要是由于童年的社会化失调造成的。王老师的说法与( )的观点基本一致。
A.“心理缺陷说”
B.“差异交往说”
C.“控制缺乏说”
D.“挫折——侵犯说”
4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关于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来自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来解释学生的失范行为,其一是心理缺陷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但“心理缺陷者”却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造成的。A项正确。B项:差异交往说是社会学解释之一,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则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控制缺乏说这一理论是由雷克里斯提出的。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挫折-侵犯说是心理学解释之一。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3.在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中,( )往往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
A.父母关系的好坏
B.家庭环境的状况
C.亲子关系的质量
D.经济收入的高低
4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生活的分类(灵活考察)。按照生活的环境,学生生活可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其中,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中,亲子关系的质量往往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4.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大量个体经验叫做( )
A.结构良好领域知识
B.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C.自下而上的知识
D.自上而下的知识
44.C【解析】本题考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的知识”,它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从而形成更明确的意义理解,更有意识地加以应用。C项正确。A项:在我们周围,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比较有规律性、比较确定,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基本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则或公式,这样的知识叫做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如求解正方形的面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却常常不是这样有规律性和确定的,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做具体分析,建构新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案。这就涉及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也可以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5.李玲在数学课上多次被老师批评,不愉快的经验让她只要上数学课就焦虑紧张,也不喜欢数学老师,逐渐不喜欢上数学课,后来发展为不喜欢上其他课,最终害怕去上学。行为主义理论称这种现象为(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泛化
45.D【解析】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其中,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射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射。题干中,李玲从不喜欢上数学课发展为不喜欢上其他课,最终害怕去上学,体现的是泛化现象。D项正确。A项: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6.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老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努力学好的需要属于( )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外部驱力
46.A【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属于社会动机的一种,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A项正确。B项: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7.自我价值理论在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两个维度上,采用四象限模型划分动机类型。有一类学生学习努力,聪明能干,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目标,深得老师喜爱,表面很好。但实际上因为担心失败,他们深受紧张、冲突精神困扰。这类学生属于( )
A.高驱低避型
B.低驱高避型
C.高驱高避型
D.低驱低避型
47.C【解析】本题考查自我价值理论。高驱高避型动机的学生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他们对一项任务含有既追求又排斥的冲突情绪。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对他们而言,焦虑引起并加强了对学习的注意。他们采取的方式:用取得成功来逃避失败。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防御。这类学生通常是教师非常喜欢的孩子,他们学习努力、聪明能干,而且似乎比同龄人成熟一些。表面看来,他们很好,但事实上他们严重地受着紧张、冲突的精神困扰。C项正确。A项:高驱低避型这类人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他们通过不断的刻苦努力发展自我。这样的学生在课后的几乎所有时间里都在学习。他们通常表现得自信、机智。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低驱高避型这类学生,逃避失败重要于对成功的期望。他们对学校和生活感到持续的厌恶和无聊,大部分时间里表现得无精打采,懒洋洋的。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存在学习问题,他们的成绩可以是很好的,但是对课程的兴趣却不高。他们可能会用短时间里的“猛攻”来换取更多时间里的悠闲。他们看起来没有学习的动机,但其实他们有强烈的对失败的恐惧。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低驱低避型。他们没有对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没有对羞耻感的恐惧。他们内心很少有冲突,同时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保持其身份地位的努力。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的反应,他们对成就表现得漠不关心。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8.小轩遇到商场着火,所在楼层是卖布料的。在紧急情况下,他只想到布是用来做衣服和被褥的,却没有想到布可以作为求生工具。影响小轩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
A.酝酿效应
B.功能固着
C.自由联想
D.聚合思维
48.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题干中,小轩只想到布是用来做衣服和被褥,想不到布可以作为求生工具,体现了功能固着的影响。B项正确。A项: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这类经历。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由一事物不受限制到另一事物的联想,叫自由联想。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9.不利于培养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是( )
A.设置难度适当问题
B.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C.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D.由教师提问要求学生配合
49.D【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鼓励质疑;(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D项当选。A、B、C三项:均有利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0.教师常常埋怨课堂上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是不成熟、注意力缺陷或不想学。这样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提高学习没有帮助。教师的正确做法是( )
A.课后及时补课
B.安排同学互相监督
C.教会学生抑制分心
D.使用时间管理策略
50.C【解析】本题考查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集中注意是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柯诺指出,注意力关系到自我管理的问题,因为学生很难计划和控制他们的学习。她认为需要教学生一些抑制分心的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对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题干中针对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老师正确的做法是教会学生抑制分心,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1.小楠考试没有考好,虽然父母没有责怪她,但从良心上讲,她还是感觉对不起父母。这一内疚感是由( )引发的。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现实的我
51.C【解析】本题考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其中,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父母很早就向儿童提出了社会化的要求。儿童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化为超我(俗称“良心”)。良心或超我代表了内化的父母,它是相当严厉的、惩罚性的。良好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在父母不在眼前时也能让道德规范来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果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压力。题干中,小楠考试没有考好,虽然父母没有责怪她,但从良心上讲,她还是感觉对不起父母,这一内疚感是源于超我。C项正确。A项: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2.儿童认同父母,尊重父母的道德标准,主要满足社会期望,并开始将社会规范内化。此时儿童处于( )
A.自律道德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52.C【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发展的理论。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其中,水平二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C项正确。A项:皮亚杰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水平一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产生社会规范的内化。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水平三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3.我们要求公众人物严格自律,有污点的公众人物不能出现在官方媒体,因为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影响其对( )
A.社会规范的认同
B.心智技能的培养
C.逻辑思维的完善
D.气质特征的矫正
53.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规范的认同。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认同可以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其中,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队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题干中,青少年对偶像崇拜,有污点的公众人物会影响其对社会规范的认同。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4.教师想了解教学效果,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多次评定,但测验分数不计入成绩册,也不评定等级或名次。这属于( )
A.形成性评定
B.诊断性评定
C.总结性评定
D.常模参照评定
54.A【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评定的方法。布卢姆依据学习评定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把它分为三类: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其中,形成性评定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又称诊断进步评定或进展评定。形成性评定是在教学中多次进行,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测验分数并不计入成绩册,也不评定学生的等级或名次。A项正确。B项:诊断性评定是在教学开始进行前用于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定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总结性评定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功能进行测定,又叫终结性评定。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学期结束时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常模参照评定指评定时需要把学生的成绩与其所在团体或常模团体进行比较,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5.具有泛灵论和自我中心特点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5.B【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个体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有:①早期的信号功能。②泛灵论。③自我中心性(中心化)。④不可逆。⑤不守恒。⑥集中化。⑦刻板。B项正确。A项: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的形成。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①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②可逆性。③去集中化。④守恒。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如下。①命题推理。②假设—演绎推理。③类比推理。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6.某学校开展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张老师认真研读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运用新教育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为参加比赛做好准备。讲课之后,评委向张老师提出了一些具有教育前沿发展趋势的问题。张老师根据自己日常学习和体会,迅速做出恰当、合理的回答,赢得了评委的好评。张老师参加赛课的过程反映了教师工作具有( )
A.示范性与细致性
B.复杂性与创造性
C.全面性与榜样性
D.主体性与长期性
56.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包括:复杂性与创造性、主体性与示范性、长期性和间接性、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等。其中,复杂性是指教师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投入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精力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其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题干中,张老师认真研读教材,积累相关知识,体现了教师教育任务的多样,这是复杂性的体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其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题干中,张老师认真研读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运用新教育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是创造性的体现。B项正确。A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教师劳动的特点不包括全面性和细致性,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7.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
A.刑事处罚
B.民事处分
C.治安处罚
D.行政处分
57.D【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分为( )
A.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
B.示范学校和非示范学校
C.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D.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58.D【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9.按照规定,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 )
A.一学期以上
B.一学年以上
C.三学期以上
D.二学年以上
59.B【解析】本题考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五条规定: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0.某市一小学老师张敏为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主动要求调往父母所在山区的一所偏远小学任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当地政府对张敏应当( )
A.提高工资待遇
B.给予奖励
C.增加教龄津贴
D.予以补贴
60.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法》。《教师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