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包括( )
A.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C.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D.教学评价要以教师“教的好”为重要依据
21.D【解析】本题考查上课的标准。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要看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故正确答案为D。
22.为了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张老师不仅专门开了一节班会课,强调守时的重要性,还组织学生建立了相应的班规——如果下次再有学生上课迟到,就表演一个节目。这体现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22.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题干中,张老师不仅开班会强调守时的重要性,还组织学生建立了班规,体现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故正确答案为D。
23.班级管理目标应符合班级管理对象的实际,反映学生的实际要求和实际发展的可能性。这是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 )
A.发展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开放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23.B【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原则。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原则有三点,即确定目标要切合实际、规定目标达成的时间要合理、评价目标达成的标准要科学。具体如下:(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目标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目标应符合班级管理对象的实际。(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目标应具有层次性。题干所述符合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针对性原则。故正确答案为B。
24.为了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精髓,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了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某小学计划在本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书法大赛。在课外活动中举办书法大赛属于( )
A.游戏活动
B.学科活动
C.科技活动
D.文体活动
24.D【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类型。文体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外活动,包括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两方面。文娱活动如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等,文娱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获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活动主要是各种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如运动会、各类球赛等。题干中的书法大赛就属于文体活动。故正确答案为D。
25.国家规定了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的,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能够明确指导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体现了教育目的具有( )
A.导向作用
B.调控作用
C.评价作用
D.激励作用
25.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题干所述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
26.认为“人性本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26.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包括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其中,体谅模式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体谅模式的特征:(1)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B项正确。A项:认知模式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认知模式的特征:(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社会模仿模式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因此,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社会模仿模式的特征:(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价值澄清模式主要主张,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7.当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守纪行为时,老师便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27.B【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老师撤除对不守纪律的学生的批评,学生接下来表现出良好行为增加,属于负强化。B项正确。A项: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惩罚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8.同学叫小明出去玩,可他正在做作业,最终他克制了自己,谢绝了同学的邀请,这主要体现的心理过程是( )
A.知觉过程
B.思维过程
C.意志过程
D.情感过程
28.C【解析】本题考查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一定的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小明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克服困难,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属于意志过程。C项正确。A项: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9.赵老师认为: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将会对学习化学、物理等学科有积极影响,这属于( )
A.负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29.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题干中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将会对学习化学、物理等学科有积极影响是属于一般迁移。C项正确。A项: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而题干描述的是积极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垂直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在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具体迁移(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0.李强经常在同学们中表现出贪玩,不在乎考试的样子但私下却偷偷努力,拼命学习,从李强的表现来看,其自我价值动机倾向的类型极有可能是( )
A.高驱低避型
B.低驱高避型
C.低驱低避型
D.高驱高避型
30.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理论。科温顿提出自我价值理论,将学生分为四类: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高驱高避型动机的学生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他们对一项任务含有既追求又排斥的冲突情绪。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这类学生被称作“过度努力者”。为了成功同时又要掩饰自己的努力,他们中就出现了一种“隐讳努力”的现象。他们在同学中尽量表现得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里却偷偷努力,拼命学习。D项正确。A项:高驱低避型的学生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他们通过不断的刻苦努力发展自我。这样的学生在课后的几乎所有时间里都在学习。他们通常表现得自信、机智。这类学生被称作“成功定向者”或“掌握定向者”。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低驱高避型的学生逃避失败要重要于对成功的期望。他们看起来没有学习的动机,但其实他们有强烈的对失败的恐惧。这类学生被称为“逃避失败者”。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低驱低避型的学生没有对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没有对羞耻感的恐惧。他们内心很少有冲突,同时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非常有限。这类学生被称作“失败接受者”。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31.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常常采用启发式策略,主要是为了( )
A.保证问题解决的正确
B.提高想象力
C.缩短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时间
D.提高动机水平
31.C【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方法。启发式就是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启发式策略简单省时,但往往不能确保成功。C项正确。A项:算法式策略能确保成功,但耗时,耗费精力。与题干不符,排除。B、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2.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不可能倒转,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 )规律。
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阶段性
32.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在向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摧残学生身心。B项正确。A项: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不平衡性(不均衡性)具体表现:①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向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3.赵老师在教学中不太讲究结构,喜欢与学生互动,喜欢采用讨论的方法,从以上表现看,赵老师的认知风格极可能是(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33.A【解析】本题考查认知方式差异。场依存型的人的特征是,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题干中,赵老师采用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喜欢与学生互动,使用讨论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为场依存型的人。A项正确。B项:场独立型的人是“内部定向者”,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冲动型的学生解题速度快,但是精确度低。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反思型的学生解题速度慢,但是精确度高。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4.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教学中的每一项任务力求做到极致,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李老师达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尊重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34.C【解析】本题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个体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题干中李老师充分发挥潜能,力求做到极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C项正确。A项: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的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5.教物理的王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有效把控课堂,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等这说明王老师处于教学专业发展的( )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35.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主要有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题干中,教师总是关心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有效把控课堂,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是关注情境阶段的表现。B项正确。A项: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6.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通过提纲和画关系图等技术帮助学生分析课程内容结构,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老师想通过此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是( )
A.资源管理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36.C【解析】本题考查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其中,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因此,题干中“学生采用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来学习课程内容”属于组织策略。C项正确。A项: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略词法、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PQ4R方法;等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复述策略强调重复识记,包括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7.人逢喜事精神爽,学习成绩一般的小荣,因为期中考试进步较大,在班级中被通报表扬。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小荣的心情很舒畅,这种现象叫做(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适应
37.A【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分类。情绪的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其中,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题干中“人逢喜事精神爽”正是心境的体现。A项正确。B项: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它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8.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强调“做中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概念原理等,这是( )的学习理论。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杜威
38.A【解析】本题考查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用猫开笼取食实验证明了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A项正确。B项: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学习活动,提倡在教学中运用程序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杜威是美国教育家,提出了著名的“新三中心”,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9.小明看小说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除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之外,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主要体现了注意的(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概括性
D.敏捷性
39.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特点。注意的特点包括集中性和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当人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在意识中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其他事物则模糊不清。题干中,小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属于注意的集中性。B项正确。A项: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1)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质和本质特质抽取出来加以概括;(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是指能单刀直入地指向问题核心,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0.在学习显微镜之前,孩子们往往认为看不到的就是没有,但经过学习实验后,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观点,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是(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内化
40.C【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题干中,孩子们在经过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观点,这是一个顺应的过程。C项正确。A项: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内化是指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