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王老师是六年级一班、二班的数学老师,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大体相当,王老师用自编试卷对两个班进行测试,两个班学生成绩基本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王老师的自编试卷( )较高。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41.A【解析】本题考查测验的质量指标。测验的质量指标有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信度是表明评价工具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主要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题干中,在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王老师用自编试卷测试得知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基本一致,由此可推断这套试卷的信度较高。A项正确。B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一次测验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能准确地测量所要测量的东西。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难度指测验的难易程度。在教学测量中,通常用答对或通过测验的人数比例作为难度值。难度值(P)=答对人数(R)/被试总人数(N)×100%。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一般来说,难度值在0.5最佳。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不同水平的被试者并加以区分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2.按“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的核心任务是( )
A.培养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B.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培养信任感,克服无助感
42.C【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小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大致对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学龄期,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6—12岁)个体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勤奋感与自卑感。如果发展顺利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会为人处世,形成成功感。如果遭遇失败则会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C项正确。A项:儿童早期(1.5—3岁)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培养自主感是指培养孩子能够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学前期(3—6、7岁)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是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父母也要培养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婴儿期(0—1.5岁)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3.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下列表述中将原因归因于可控因素的是( )
A.“就咱这水平,还能考不好”
B.“前段时间我付出很多”
C.“哎呦,这题也太难了”
D.“哎,运气坏透了”
43.B【解析】本题考查成败归因理论的相关知识。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和外界环境。其中,努力属于内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B选项将原因归为努力,属于可控因素。B项正确。A项: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4.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教师以桌面、黑板面、墙面等为例,并比较大小,最后得出“面积就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内涵,这种学习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派生类属学习
D.上位学习
44.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题干中老师先用桌面、黑板面、墙面为例带领同学们总结出面积的定义,属于上位学习。D项正确。A项: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相关类属学习属于下位学习(类属学习)的两种形式之一,是指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派生类属学习属于下位学习(类属学习)的两种形式之一,是指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5.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作物总产量年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速的2.5倍。由此我们推断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前的生产劳动中可能存在( )现象。
A.社会干扰
B.社会抑制
C.去个性化
D.社会惰化
45.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惰化的内容。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题干中,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前农作物的产量较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低,推断可能是存在社会惰化。D项正确。A、B两项: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也称为社会抑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去个性化也叫去个体化,或个性消失,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去个性化是指某些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取代,丧失了自己的内在准则,失去大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价,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6..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等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A.自然智力
B.空间智力
C.人际关系智力
D.逻辑数学智力
46.D【解析】本题考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逻辑数学智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可以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这种智力在律师、工程师、科学家中体现明显。D项正确。A项:自然智力包括个人理解自然、与自然建立联系和互动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在头脑中形成事物景象的能力和想象它们之间关系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人际智力(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并和睦相处的能力,理解他人意图、情绪、动机和行动的能力,以及和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7.下列选项关于说课的描述,有误的是( )
A.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
B.说课的目的是向听者介绍关于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C.说课是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使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规范、高效的开展
D.说课的类型有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检查性说课
47.C【解析】本题考查对说课的认识。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使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规范、高效的开展。C项错误。A、B两项: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A、B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说课的类型包括研究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和检查性说课。D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48.由于所授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和选择相关的内容、图片,确定教学顺序。这属于教学设计中的( )
A.学习者分析
B.学习内容分析
C.教学媒体分析
D.学习目标分析
48.B【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设计内容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前提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需要分析。教师在课前查找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图片属于学习内容分析。B项正确。A项:学习者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与题干不符,排除。C、D两项:不属于教学设计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9.教师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再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是( )
A.比较结课
B.归纳结课
C.活动结课
D.悬念结课
49.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结束的方法。结课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等。归纳式结课是教师引领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梳理讲授内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重点和难点,归纳出一般的规律、系统的知识结构等的方法。因此,B项正确。A项:比较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与题目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活动结课法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与题目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悬念结课是指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不做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题目内容不符合,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0.利用语言、设备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属于教学导入法中的( )
A.衔接导入法
B.情境导入法
C.设疑导入法
D.演示导入法
50.B【解析】本题考查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如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带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共鸣的一种导入方法。B项正确。A项:衔接导入法又称旧知识导入法,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设疑导入法是指在导入新课时,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的方法。此法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1.在课堂上,刘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难题,没有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于是刘老师点名让小汪回答。刘老师点名让小汪回答的行为属于( )
A.发问
B.候答
C.叫答
D.理答
51.C【解析】本题考查课堂提问的基本环节。按照课堂提问实施中师生对话的基本过程,课堂提问一般经过“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基本环节。其中,叫答环节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叫答可以是学生自愿回答,也可以是教师点名回答。题干中,刘老师点名让小汪回答的行为属于叫答。C项正确。A项:“发问”就是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操作、思考和讨论。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发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环节。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候答”是一个时间概念,指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发问后学生回答前和学生回答后教师、学生评价前的时间,以便于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反应和处理,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科内容是否能够精深把握,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坚持的原则是( )
A.教育为主,感化为辅
B.正面引导,表扬为主
C.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D.榜样示范,环境陶冶
52.A【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保护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3.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 )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
A.课堂教学过程
B.班级管理过程
C.教育教学过程
D.学生管理过程
53.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依法执教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制度从事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正确性,促使学生健康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4.刘某在取得教师资格,并任教一年后,因交通肇事逃逸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下列关于刘某教师资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刘丧失教师资格
B.刘某的教师资格暂不生效
C.刘某教师资格不受影响
D.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是否有效
54.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年修正)》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题干中,刘某因交通肇事逃逸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这属于故意犯罪。因此,刘某将丧失教师资格。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追究( )
A.一般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刑事责任
55.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6.学生李凯上课玩手机,手机被班主任没收,李凯多次索要未果,李凯准备诉诸法律解决,他采取的法律途径应是( )
A.复议和诉讼
B.复议加仲裁
C.申诉和仲裁
D.申诉和诉讼
5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7.伍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并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伍老师违背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的哪一准则?( )
A.坚定政治方向
B.坚守廉洁自律
C.加强安全防范
D.坚持言行雅正
57.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行为十项行为准则。坚守廉洁自律规定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故本题答案为B。
58.萧老师的朋友开办了一家培训机构,希望萧老师推荐自己班上的学生来进行辅导,或提供班上学生的联系方式。面对这种情况,萧老师应该( )
A.推荐学生参加辅导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坚决拒绝朋友的请求,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C.提供学生的联系方式,同时推荐学生参加辅导班
D.仅提供学生的联系方式,不推荐学生参加
58.B【解析】本题考查《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要求:一、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二、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三、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四、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等。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9.小蒙经父亲同意后,向某出版社寄去了自己的4幅绘画作品,但没有得到出版社的任何答复。半年后,小蒙在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绘画作品选》上看到了自己的4幅作品,但却没有注明自己的姓名,该出版社侵犯了小蒙的( )
A.荣誉权
B.隐私权
C.著作权
D.专利权
59.C【解析】本题考查法规。A选项,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B选项,隐私权是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C选项,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前者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后者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D选项,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使用、收益、处分其发明创造,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题干中,出版社未对小蒙的作品进行署名,侵犯了其著作权。故本题答案为C。
60.下列对教师待遇和法律责任的描述,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是?( )
A.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B.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C.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
D.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0.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C项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