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古文中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是( )
A.盈科而后进
B.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C.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D.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1.ABC【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盈科而后进”的意思是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是指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混乱而没有收获。故A、B、C三项都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D项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孔子提出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这体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故正确答案为ABC。
12.美育的任务有( )
A.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B.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心灵美
E.培养学生的行为美
12.ABCDE【解析】本题考查美育的任务。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⑵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故正确答案为ABCDE。
13.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分为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下列属于制度化教育的有( )
A.晚清“废科举,兴学堂”
B.学生在慕课网在线学习精品课程
C.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划分依据的壬戌学制
D.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和相互模仿学习
13.A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故A、C两项属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故B项属于非制度化教育。D项属于前制度化教育。故正确答案为AC。
14.下列关于教育内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唯一条件
B.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C.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D.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14.BC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内涵。教育内涵分为本体内涵和社会内涵。本体内涵包括:(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5)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以真、善、美为目标。社会内涵包括:(1)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2)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3)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B、C、D三项正确。A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CD。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教师待遇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
B.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C.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
E.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政府应当予以补贴
15.ABDE【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A项正确。《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E项正确。因此,A、B、D、E四项正确。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DE。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需判断题干所述正确或错误,请选出作答)
1.同上一堂课,不同的人其感受也不同,这种现象说明人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
A.正确
B.错误
1.A【解析】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由具体的个体在头脑中进行的。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同。题干表述说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故表述正确。
2.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规律推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演绎推理,后者叫归纳推理。( )
A.正确
B.错误
2.B【解析】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故表述错误。
3.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于六到十二岁的儿童,教师应该积极地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
A.正确
B.错误
3.A【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处于学龄期(6~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时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应积极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出自王双宏,黄胜《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8版)故表述正确。
4.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点邻近的未被访问过的任意一点,向目标方向移动,逐步逼近目标,这属于启发式中的逆向反推法。( )
A.正确
B.错误
4.B【解析】本题考查启发法。常用的启发法策略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其中,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因此,题干所述为爬山法的定义。逆推法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出自林泳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修订版 2011)故表述错误。
5.对多动症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时,行为治疗法强调通过改善患儿对自己不良行为或情绪的错误认知,来达到纠正情绪障碍的目的。 ( )
A.正确
B.错误
5.B【解析】通过改善患儿对自己不良行为或情绪的错误认知,来达到纠正情绪障碍的目的。这体现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治疗法。采用各种行为疗法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其自制力、注意力,可用强化法、代币奖励法等。故表述错误。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享有的权利。( )
A.正确
B.错误
6.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题干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义务。故表述错误。
7.教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违纪的行为。( )
A.正确
B.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法规。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支持、指导、监督学校及其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故表述正确。
8.教育既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又能促进个体个性化。( )
A.正确
B.错误
8.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个体化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教育的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其中,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表现在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因此,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故表述正确。
9.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都属于模像直观。( )
A.正确
B.错误
9.B【解析】本题考查直观教学的种类。直观教学分为三类:(1)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如实物标本、实验、实习、教学性参观;(2)模像直观,指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动画、电影等;(3)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题干所述属于实物直观。故表述错误。
10.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节课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现场教学。( )
A.正确
B.错误
10.B【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类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解。复式教学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教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使各项活动有计划地交替进行。它在一定条件下对普及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题干描述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复式教学。故表述错误。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处于同一法律效力等级。( )
A.正确
B.错误
11.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规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都是教育单行法律,二者处于同一法律效力等级。故表述正确。
12.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服务的。( )
A.正确
B.错误
12.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一般来说,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包括:(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及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故表述正确。
13.(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规定,“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属于“终身学习”。( )
A.正确
B.错误
13.A【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其中,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是: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故表述正确。
14.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终结性评价。( )
A.正确
B.错误
14.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形成性评价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同时对下一个教学任务做出正确的预测和调整。因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形成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故表述错误。
15.上课时刘老师没收了明明的小风扇,之后明明多次找老师要回,但刘老师一直不归还。针对此事,明明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
A.正确
B.错误
15.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救济。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的范围:①学生对学校作出的各种违纪处分不服,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纪律处分及其他处分;②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如在教育管理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侮辱学生,侵犯学生人格尊严权;随意剥夺学生荣誉称号,侵犯学生荣誉权等;③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如违法乱收费、乱摊派、没收学生财物、罚款、强迫学生购买非必需的教学物品或与教学无关的物品等;④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学生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如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评价以及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等行为;⑤以上未列及的有关学生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的其他行为,学生均可提出申诉。题干中,刘老师一直不归还,侵犯学生明明财产权,明明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故表述正确。
16.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可以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成为主体。( )
A.正确
B.错误
16.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题干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属于主体,应当属于客体。故表述错误。
17.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 )
A.正确
B.错误
17.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故表述正确。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学生学习间接知识没意义。( )
A.正确
B.错误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题干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但并未否定间接知识的作用。
故表述错误。
19.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应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内部也可依据自身实际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
A.正确
B.错误
19.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故表述错误。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
A.正确
B.错误
20.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故表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