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某学校组织学生去社区体验社工工作,丹丹经历社工工作的不易后,更加敬佩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在学习与生活中都向他们学习。这一学习经历发挥了( )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隐性功能
D.负向显性功能
1.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2)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题干中,丹丹验社工工作之后,在学习与生活中都向社工学习,这是学校教育正向的预期的功能,体现了正向显性功能。故本题答案为A。
2.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国子监等名称,其中( )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A.庠
B.序
C.太学
D.国子监
2.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故本题答案为D。
3.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认为人的教育可分为四段,主张在儿童期(6-12岁)设立( ),即在村落屮设立国语学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记忆力。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3.B【解析】本题考查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并设立了对应的学校,具体如下:婴儿期(1~6岁),在家庭中设立母育学校,培养婴儿的身体和四肢。儿童期(6~12岁),在村落中设立国语学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记忆力。少年期(12~18岁),在城市中设立拉丁语学校,培养少年的理解力、判断力。青年期(18~24岁),在全国设立大学,培养青年的协调性和意志力。在这四个阶段中,母育学校是前后衔接的学制的第一阶段,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从儿童出生就开始了,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所以称之为“母育学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把人生旅途中应该具有的一切知识“种子”播撒到幼儿的身上。故本题答案为B。
4.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A.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B.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C.组织策划丰富的班集体活动
D.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4.A【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故本题答案为A。
5.下列哪种类型的班级非正式组织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与班主任、班委会发生对立,如不遵守纪律、发牢骚、不参加集体活动等( )
A.积极型
B.娱乐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非正式组织的分类。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有四种类型:(1)积极型。这种群体的价值目标与班级正式群体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是班级正式群体的补充。(2)娱乐型。同学们由于情绪上的好感和消磨课余闲暇时间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玩好、有趣。(3)消极型。这种群体会自觉、不自觉地与班主任班委会发生对立,如破坏纪律、发牢骚、不参加集体活动等。(4)破坏型。这类群体已经游离出正式组织,他们没有是非善恶标准,凭借一种所谓的江湖人的欲望、勇气和胆量而作为,常常对班级组织产生破坏。故本题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