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每日一练
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366期答案
发布时间:2024-02-29     编辑:新媒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儿童的认知具有(    )的特点。

A.没有守恒概念

B.万物有灵论

C.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D.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1.C【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实了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认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故正确答案为C。

2.动物学家将水果挂在笼顶,笼内放几个箱子,动物必须将箱子叠在一起后爬上箱子才能取到水果。实验对象黑猩猩基加刚开始奋力跳跃也无法取得水果。起初基加并不懂得利用箱子,直到看到另外一只黑猩猩特塞拉离开之前躺着的箱子,基加好像突然得到灵感。他站在特塞拉躺过的箱子上尝试取水果,但依然无法取得。后来基加忽然想到将箱子叠起来,爬到箱子顶端取得水果。该实验中可以得到的学习方面的启示是(    )

A.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

B.难易适中的学习情境才能产生顿悟

C.学习者需要具备高智商

D.学习情境的复杂性是不可控的

2.B【解析】本题考查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的顿悟而获得的成功。如果动物或人类遇到的是一种难易适中的学习情境,顿悟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故本题答案为B。

3.数学教师向小明提出,如果这次月考考试成绩有进步,就免去他每天多做三道试题的任务。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3.B【解析】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基本规律。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题干中小明月考成绩有进步,就免去他每天多做三道试题的任务,是消除了不愉快刺激(多做三道试题),之后小明月考进步的频率增加,是负强化的应用,故本题答案为B。

4.在给狗吃食物时摇铃,这样反复几次之后,狗一听见摇铃就会流口水。小狗的这种行为属于(    )

A.无条件反射

B.经典性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应激反应

4.B【解析】本题考查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呈现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前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故正确答案为B。

5.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说明(    )

A.掌握知识是次要的,训练官能才是最重要的

B.两种情景相同的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

C.概括化原理掌握得越好,迁移的效果越好

D.迁移取决于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5.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迁移理论。A选项属于形式训练说,B选项属于共同要素说,C选项属于贾德的经验类化说,D选项属于关系转化说。故正确答案为C。

6.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支持了其(    )

A.关系转换理论

B.形式训练说

C.经验概括说

D.个体要素说

6.A【解析】本题考查关系转化说的内容。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化的学习迁移理论。关系转化理论主张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故正确答案为A。

7.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

A.知觉恒常性实验

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

C.透视错觉实验

D."视崖"知觉实验

7.D【解析】本题考察"视崖"知觉实验。对于知觉过程有两种不同观点,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以吉布森为代表,将知觉看作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视崖实验)。间接知觉理论则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代表人物有赫尔霍兹的知觉经验论、布鲁纳和格里高利的假设检验说。故正确答案为D。

8.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巴德所做的(    )

A.表象操作实验

B.心理操作实验

C.心理旋转实验

D.表象运动实验

8.C【解析】心理旋转实验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做的一系列实验,此实验验证了表象的可操作性。故正确答案为C。

9.在班杜拉看来,学会的行为未必都会表现出来,这取决于(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动机过程

D.复制过程

9.C【解析】本题考查观察学习的知识点。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儿童虽然没有将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当告知儿童如果能够将相应的行为陈述出来或表现出来就会获得奖励时,他们就能够做出此前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班杜拉由此认为,动机过程会影响学会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C项正确。A项:注意过程是指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及存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复制过程是指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0.陆钦斯量杯实验说明定势具有(    )

A.积极的促进作用

B.消极的阻碍作用

C.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D.没有作用

10.C【解析】本题考察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借助它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过程,有时也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尤其在两者情境相似,但解决方式相反时更易出错。所以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

11.学生A做家务打碎了五个玻璃杯,学生B偷吃零食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    )的儿童会认为学生A的过错更大,因为他打碎的玻璃杯更多。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11.B【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把儿童品德的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四个阶段。其中,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题干中儿童因为A打碎的杯子多而觉得A的过错更大,说明其品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故正确答案为B。

12.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品德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海因茨偷药”,如果有学生认为故事中的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他偷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妻子的需要,为了救妻子。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这个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最有可能是(    )。

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B.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

C.使他人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

D.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12.C【解析】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使他人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时,会认为海因茨偷药是为了寻找妻子所需要的东西,这并不是自私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

13.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仍认为它是存在的,这说明儿童已建立了(    )概念。

A.客体永久性

B.守恒

C.运算

D.平衡

1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客体永久性实验证明了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大约在9至12个月的时候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故正确答案为A。

14.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儿童,其思维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守恒实验认为一般在8岁左右逐渐获得守恒的概念(不论事物形态如何变化,其本质属性不变),标志着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具体运算阶段是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之一,约7—11岁年龄段。运算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核心概念。当儿童的动作发展到具体运算时,表明思维逐步深化,具有了可逆性特点,即逆向性与互反性,开始具有数量、长度、重量、面积和容积等守恒概念,此时儿童能从事物的具体变化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故正确答案为C。

15.心理学上著名的“点红测验”,测试的是婴儿(    )方面的发展。

A.防御意识

B.自我意识

C.性别意识

D.道德意识

15.B【解析】本题考查自我意识。心理学上著名的“点红测验”,测试的是婴儿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实验内容为: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抹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故正确答案为B。

16.玲玲喜欢按教师、家长的要求学习,在学习中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做出明确、具体的指导。玲玲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冲动型

B.反思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16.C【解析】本题考查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威特金通过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等研究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题干中,该学生喜欢从别人处获得标准,是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故本题答案为C。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