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伍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会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教具与实验,并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获取知识。伍老师遵循了教学过程的哪一规律?( )
A.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B.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C.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D.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精心加工,简化的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其次,在学生的认识方式上也表现出间接性。同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题干中讲解抽象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获取知识,或者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教具与实验,体现了这一规律。故本题答案为C。
2.李老师讲“惯性”的概念,让学生在书本上画出来,然后要求默诵。几分钟后他开始提问:“什么叫惯性?”小林站起来大声说:“我想问问,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转动,地球上将出现什么情况?”这一问题让李老师顿时陷入尴尬,便板着脸呵斥:“谁问你这个了,我叫你背诵惯性的概念,上课为啥不专心听讲……”李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教学过程的哪一规律( )
A.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2.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题干中的李老师在面对学生小林的提问时,只是呵斥学生,没有积极解答学生的问题,这说明其只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李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故本题答案为D。
3.某物理教师不仅仅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该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哪一基本规律( )
A.间接性规律
B.发展性规律
C.双边性规律
D.教育性规律
3.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发展性规律)的具体内容:(1)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题干指出该物理教师不仅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这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规律。故本题答案为B。
4.在欧洲近代教育史上,强调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的是( )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4.B【解析】本题考查实质教育论。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B项正确。A项: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也就是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心智能力而不是获得知识,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传统教育论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现代教育论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班主任在课堂上讲到“共和国勋章”时,向学生介绍了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市病人,奔赴发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的教学规律是( )
A.发展性规律
B.间接性规律
C.教育性规律
D.双边性规律
5.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育性规律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题干中的班主任在向学生讲解“共和国勋章”时,借用钟南山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故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故本题答案为C。
6.下列关于德育规律的相关内容不正确的是( )
A.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B.道德认识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D.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6.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B项说法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A项: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A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C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D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7.学生李某写下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以后上课不再早退、旷课。可是一到下午上自习课,没有教师看守时,李某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旷课去网吧玩游戏了。教师对李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其( )水平。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7.B【解析】本题考查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个体通过自己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题干中,李某没能抵挡住诱惑,是道德意志缺乏的表现,教师应该提高其道德意志水平。故本题答案为B。
8.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激发品德发展动机
C.陶冶品德情感
D.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8.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培养人的品德知、情、意、行的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激发品德发展动机的前提下,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品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但应该明确,无论是培养人的品德知、情、意、行的哪一个因素,都应激发品德发展动机,因此,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德育过程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为(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顺序
9.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方面。但是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0.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这里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