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字君玉,儿童时已能为歌诗。起进士,调江都主簿。上时务十二事,请建义仓,置营田,减度僧,罢鬻爵,禁锦绮、珠贝,行乡饮、籍田,复制科,兴学校。仁宗嘉之,除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帝宴太清楼,命馆阁臣作《山水石歌》,琪独蒙褒赏。诏通判舒州。岁饥,奏发廪救民,未报,先振以公租,守以下皆不听,琪挺身任之。知复州,民殴佃客死,吏论如律。琪疑之,留未决,已而新制下,凡如是者听减死。历开封府推官,直集贤院、两浙淮南转运使、修起居注、盐铁判官、判户部勾院、知制诰。尝入对便殿,帝从容谓曰:“卿雅有心计,若三司缺使,当无以易卿。”
以龙图阁待制知润州。转运使欲浚常、润漕河,琪陈其不便,诏寝役。而后议者卒请废古城埭,破古函管而浚之,河反狭,舟不得方行,公私交病。徙知江宁。先是,府多火灾,或托以鬼神,人不敢求。琪召令厢逻,具为作赏捕之法,未几,得奸人,诛之,火患遂息。复知制诰,加枢密直学士、知邓州,徙扬州,入判太常寺,又出知杭州,复为扬州、润州。以礼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二。
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瓘、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琪性孤介,不与时合。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故待宾客颇阔略。间造飞语起谤,终不自恤。葬于真州。诏真、扬二州发卒护其窆,盖异数也。
(摘编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二》)
5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瓘/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B.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瓘/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C.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瓘/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D.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瓘/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52.【答案】A
【解析】“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都是“言”的内容,因此“言”与“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必断开,排除B、C、D三项;“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其实是定语后置句,句子过长,可以在“富贵”后稍作停顿,而不能在“衣冠子弟”后停顿,排除B、D两项;“父兄资荫”是“藉”的宾语,中间不必断开,排除C、D两项。故选A。
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琪少有才名,文采出众。他在儿童时就学会了作诗,后考中进士,皇帝在太清楼举行宴会,让馆阁臣子作诗,他才能出众,独受褒赏。
B.王琪体恤百姓,敢于担责。他做舒州通判时,正赶上荒年,请求朝廷开仓济民,在朝廷没答复,其他官吏害怕担责时,挺身而出,开仓济民。
C.王琪为政务实,颇有远见。任润州知州时。转运使想疏通常、润两条漕河,王琪上书陈述弊端,朝廷没有回复,造成后来行船不便的后果。
D.王琪不为言惑,勇揭真相。他调任江宁知州以前,江宁府发生多次火灾,有人疑是鬼神所为,王琪加强戒备,明确奖赏,纵火者很快伏法。
53.【答案】C
【解析】“朝廷没有回复”错,原文是“转运使欲浚常、润漕河,琪陈其不便,诏寝役”,可见是“诏寝役”。故选C。
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从容谓曰:“卿雅有心计,若三司缺使,当无以易卿。”(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答案】(1)皇帝随口对他说:“卿一向有智谋,倘若三司缺执掌的官员,应当没有人替代你。”
(2)多次治理东南名镇,为政崇尚简约沉静。常痛恨庸俗的官吏装饰供应过客食住和车马的馆舍来猎取名声。
【解析】(1)采分关键点:从容、雅、使、易;(2)采分关键点:临、尚、疾、沽。
[参考译文]
王琪字君玉,儿童时就学会作诗。进士出身,调任江都主簿。向朝廷陈述有关时务的十二件事,请求建立义仓,设置屯田制度,减少度人为僧,禁止卖官鬻爵,禁止穿着华丽的丝织绸缎,禁售珍珠宝贝奢侈品,推行乡饮酒礼和籍田的礼仪,恢复制科,兴办学校。仁宗赞赏他,让他担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皇帝在太清楼举行宴会,让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大臣作《山水石歌》,王琪独自蒙受褒赏。皇帝下诏让他做舒州通判。赶上荒年,上奏朝廷请求打开粮仓救济百姓,没等朝廷有答复,先用官仓的粮食救济百姓,太守以下的官员都不服从,王琪挺身而出,担起了开仓救济百姓这件事。担任复州知州,有百姓殴打佃户致死,官吏依法定罪。王琪质疑此案,留下未判决,不久,新的法令制度颁布,像这样的案子判决减免死刑。历任开封府推官,直集贤院、两浙淮南转运使、修起居注、盐铁判官、判户部勾院、知制诰。曾经在便殿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皇帝随口对他说:“卿一向有智谋,倘若三司缺执掌的官员,应当没有人替代你。”
以龙图阁待制任润州知州,转运使想疏通常、润两条漕河,王琪上书陈述这件事的弊端,皇帝下诏停止这个工程。后来,持反对意见的人最终请求拆除古城的水坝,挖通古函管疏浚河道,河道反而变狭窄,船不能并行,官府和百姓都感到了行船不便的痛苦。调任江宁知州。以前,江宁府发生多次火灾,有人认为是因为鬼神作祟,人们不敢探求着火真相。王琪召集士兵巡逻,替他们制定详细奖赏和抓捕办法,不久,抓到了放火的坏人,杀掉了他,火灾也停息了。再次担任知制诰,加枢密直学士、任邓州知州,调任扬州知州,入朝判太常寺,又出京任杭州知州,再次担任扬州、润州知州。在礼部侍郎职位上退休。去世时,七十二岁。
王琪的祖先本是蜀地人,叔伯弟王珪、王瓘、王玘、王珫,都因为文章名扬于世。世人说官家子弟能努力求学,得到富贵,不靠父兄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的人,唯有韩亿众子及王氏家族的孩子而已。王琪性格耿直方正,不随流俗。多次治理东南名镇,为政崇尚简约沉静。常痛恨庸俗的官吏装饰供应过客食住和车马的馆舍来沽名钓誉。因此接待宾客很不讲究。有人趁机制造流言蜚语诽谤他,他始终也不忧虑这些事。葬在真州。皇帝下诏真、扬二个州派兵保护他的坟墓,也是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了。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注]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紧扣“春日”二字,点明最先让人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是松动的土壤。
B.为了赶早去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
C.“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
D.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农人,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
5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错误,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是侧面表现了农家耕作的繁忙。故选D。
56.诗歌尾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答案】①纷纭的政令无补于农事,农民丰收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②批判纷繁而无用的政令;同情饱受政令烦扰的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百姓获得丰收。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含义,再概括情感。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的意思是,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这表达了作者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和批判。同时,“要取终年风雨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政令烦扰的百姓的同情以及盼望风调雨顺百姓能够获得丰收的感情。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①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②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③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④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⑤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⑥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⑦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⑧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⑨ 你家!
⑩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⑪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⑫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⑬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⑭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⑮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⑯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⑰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⑱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⑲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⑳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21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22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23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24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25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26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27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28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29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30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31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32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33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5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D.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57.【答案】B
【解析】表现了“爷爷的勇敢”错误,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故选B。
58.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答案】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59.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答案】①题目“爷爷的雷雨天”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题目“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以它为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发生在“雷雨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