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教育学里的常考章节之一,下面广东省各地市最近两年的有关课程的考试试题收集汇总,供大家进行自我测评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隐性课程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非预期性 B.潜在性 C.单一性 D.不易觉察性
1.【答案】C。解析:隐性课程是在课程计划外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非预期性的影响是非预期的,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潜在性即对学生而言,他们在从事学校时间活动的过程中,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隐含于其中的影响。复杂性即学校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学生从中受到的潜在影响也多种多样,故C项说法错误。D项即隐蔽性,即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无形的内容对学生感官、情感、心灵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和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感染。
2.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作自身专业发展的讲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选修课程 D.校本课程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A选项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B选项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C选项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与题干不符,排除。D选项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故答案选择D。
3.( )是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部分,诸多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都是围绕其展开的。
A.学科课程 B.根本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3.【答案】A。解析: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它是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部分,诸多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都是围绕其展开的。故此题选择A。
4.下列哪种课程理论主张编制螺旋式课程,倡导发现学习,并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 )
A.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B.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C.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D.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4.【答案】C。解析: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编制螺旋式课程,倡导发现学习,故本题正确选项是C。A要素主义的课程观点是,教育要授受具有严谨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传授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否则丧失人类文化就会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毁。B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D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指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因此,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
5.下列哪种课程的任务在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如很多学校设置的围棋、古筝课程(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必修课程
5.【答案】B。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D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6.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付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其中,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属于( )隐性课程。
A.物质性 B.观念性 C.制度性 D.心理性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隐性课程的分类。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属于心理性隐性课程。因此,本题选D。
7.课程计划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有关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一般制定课程计划的主体是( )。
A.教育行政部门 B.学校领导
C.班主任教师 D.科任教师
7.【答案】A。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选A。
8.( )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8.【答案】D。解析:活动课程又称生活课程、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其主导价值是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A选项学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不符合题意;B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一致,不符合题意;C选项综合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传承地域文化,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的习惯与文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发出一系列的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比如戏剧课程、方言课程等等。这类型的课程属于( )。
A.隐形课程 B.显性课程 C.地方课程 D.核心课程
1.【答案】BC。解析: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题目中开设的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即为了传承地域文化,因此,属于显性课程。同时,题目中所说的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设的,亦属于地方课程。而核心课程是以社会基本需求和生活为核心,将若干重要的学科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并与其他学科相配合,成为每个学生所必修的课程,与题干不符。因此,本题选BC。
2.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 )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A.性格特征 B.年龄特征 C.发展水平 D.身体条件
2.【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科课程的内涵,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故本题选择B和C选项。
3.下列关于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B.隐性课程的随机性强
C.学生通过显性课程获得的是系统的学术性知识
D.学生从隐性课程中获得的是态度、价值观等知识
3.【答案】ABCD。解析: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其性质、特点、功能各不相同。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师生自觉参与其中,而隐性课程是非计划、非预期和无组织的,随机性强,是师生不自觉地流露和接受的。学生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获得系统的学术性知识,但学生从隐性课程中获得的更多的是非学术性的知识,是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等。综上所述本题选ABCD。
4.国家课程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一般具有的特征有( )。
A.免费性 B.权威性 C.多样性 D.强制性
4.【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的特征。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权威性。课程编制中心的权威性来自政府赋予它们的职责以及法律赋予它们的合法性;(2)多样性。课程编制中心可以为整个教育系统编制课程,也可以为某些地区编制课程;可以为某个教育阶段或几个教育阶段编制课程,也可以为某类学校或几类学校编制课程,还可以为某类学科或几类学科编制课程;(3)强制性。在绝大多数国家,课程编制中心负责编制的课程是强制执行的,其中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和习题集等。故本题答案为BCD。
三、判断题
1.问题中心课程是以个人或者社会的重大问题为核心,将学科教学内容围绕问题组织,由一位老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
1.【答案】√。解析:核心课程又称为问题中心课程,是以个人或者社会的重大问题为核心,将学科教学内容围绕问题组织内容,由一位老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与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不同,核心课程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课程设计始于学生和社会生活。故本题表述正确。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流派的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内容应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内容不是学科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问题。因此本题表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