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学科
精选小学语文学科考题(4)
发布时间:2023-05-17     编辑:新媒体

二、 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建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请你设计几个实践活动专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做到识用结合。(6分)

【答案要点】
1、生活识字专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实际,学习生字,复习生字。在报纸上,包装袋上,图片中的一些字,都是学生可回忆的内容。

2、情境识字专题: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游戏识字: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掌握生字。

2、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请你结合新课标理念,简要谈谈对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认识和做法。(6分)

【答案要点】
1、《课标》当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是最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载体。学生学习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既能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更能拓展知识面,发展思维。所以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2、《课标》当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不但文字优美,更是记录文化和历史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学习诗词的同时,学生更能系统地感知中国文化,感受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利于学生内化语言,提高素质。因此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是水到渠成的。

3、《课标》当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古代诗词和散文当中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浓缩的精华。加上文质兼美,是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的好文章。因此国学经典进入语文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三、案例分析题(9分)

【案例分析】

  于永正老师执教《全神贯注》这篇文章时,一位学生读课文,一连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读好!”老师热情热鼓励让学生有了信心,第七遍,学生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撰写了这样一句感言:“只要全神贯注地读课文,一定能够成功!”让听课的老师都非常感动。

【问题】

  请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相关理念,说说这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启示?并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答案要点】
启示一: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学生朗读课文不通顺的时候,没有斥责而是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感悟,受到教育,所以学生最后能运用课文当中的道理解释自己遇到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于老师潜心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的体现。

启示二: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于永正老师在此环节教学中,充分尊长学生阅读需求,降低难度,设计坡度。并且适当点拨,没有过分的去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而是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时间区感悟理解课文。

启发三:阅读中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四、材料分析(10分)

以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看图写话。《猴子爬山》是一位二年级小朋友的写话,请对这段写话进行修改并说明理由,然后写一则评语。

【学生写话】

猴子爬山

星期天,是风和日丽的一天,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带领我们去动物园看猴子。一座猴山上有很多猴子,看!有的好奇地看着我们,有一只猴子坐在山上吃苹果,有的猴子给别的猴子抓痒,有一只猴子把尾巴倒挂着荡秋千,有的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抓着山吃苹果,还有的把香蕉皮扣在头上。

好可爱的小猴子呀!


>>精彩推荐